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发布日期:2014-07-2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621次
本报记者 孙军
2012年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土木工程系的学生李青红,在大学期间担任班级的心育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协会干事。目前,她在青岛一家心理研究所工作,并担任部门的负责人。在工作期间,她还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
在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像李青红这样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都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通过心理必修课、社团活动初步了解到心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并且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为同学提供帮助;同时,他们自身也获益良多。
心理必修课程与健全机制强力保障
据了解,自2006年至今,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交通心理学”等选修课。201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列为全校大学生理论必修课,占2学分。该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面重点突出“三个结合”: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二、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三、教育教学与师资队伍培养相结合。
据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张明月介绍,现在的“90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的学生一说去看心理咨询就很敏感,怕被别人看到而产生误会。“90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看法。当他们有了想不明白的事情时,他们愿意敞开心扉与老师沟通。他们有了一种积极解决心理问题的正确意识,认为寻求心理咨询是一种提升生活质量的途径。
记者看到,该校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了《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学院明确规定: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级心育委员、宿舍楼管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构筑顺畅有效的工作体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系部辅导员—班级心育委员—宿舍楼管员”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形成,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现“早发现、早识别、早评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奠定了坚实基础。
硬件配备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菁华告诉记者,自2004年至今,学校为历届新生、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排查和干预,为每位新生和毕业生建立了电子心理档案。为此,该校购置了专门的学生心理普查软件和心理沙盘,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据调查,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校成立了“个人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心理放松室”、“心理测评室”和“沙盘治疗室”。整个图书馆5楼几乎一半的空间都被设置为心理功能教室。
该校大一学生小李,在高中时期就经常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疏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他认为,很多心理问题其实都是成长中的问题。如果不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自己也能解决,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解决的效果不会很好。如果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就可以让自己尽快放下包袱,去迎接新的生活。因此,上了大学后,小李也经常主动来心理咨询室咨询。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同学和朋友也对心理咨询有了兴趣,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
心理教师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据王菁华介绍,学校按照师生比1:4000的标准配备心理专职咨询师4名。他们均为心理学硕士,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其中,一名教师为临床心理学硕士,能够对心理危机情况进行识别和干预。学校还配备兼职教师25名。他们均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其中22名为各系部专职辅导员。学校鼓励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对取得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并继续在校工作3年以上的教师,学院将为其承担全部学习和考试费用。
副校长赵连营告诉记者,通过学校上下努力,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比例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已形成了。今年,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上,已经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25名辅导员教师进行了现场执业宣誓。
据了解,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他们不仅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通过课程和讲座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学生进行测评,建立并完善了四级预警机制,开展了特色心理健康活动。从建校至今的10年间,无一个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出现意外事故。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