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训斌:为学生创造机会
发布日期:2014-07-2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838次
本报记者 宋洪昌
淄博市周村区中和街小学校长王训斌深深地记得篮球明星姚明说过的一句话。
姚明说,他小时候的遗憾就是从来没有当过升旗手。从姚明的遗憾中,王训斌感悟出了许多东西,而这种感悟深深地影响了他做校长的经历,也影响了他办学的思路。“要尽可能地不让自己的学校给学生留下遗憾。”他说。他常拿这句话提醒自己,也常常拿这句话去检验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实践。
因为“不想给学生留下遗憾”,所以在中和街小学有一条原则,那就是:升旗手要尽可能地多。每个班负责升旗时,至少有6个升旗手;并且每次升旗时,升旗手都实行轮换制,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
在这所学校里,学生们的机会太多了。
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的机会、表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成功,让学生出彩,并且让学生在成功和出彩中享受快乐。这是王训斌追求的一个目标。
他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也是成就学生的过程。
中和街小学现有2044名学生,可是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就表彰了660名“校园小明星”。
这660名“校园小明星”中,有学习明星、创新明星、安全明星、卫生明星、友爱明星、劳动明星、艺术明星、读书明星、健体明星、纪律明星、礼仪明星等共11类,几乎涵盖了学生学习、品行等各个方面。不仅如此,除了表彰“校园小明星”之外,学校还评选表彰了180个“明星家庭”,包括和谐家庭、书香家庭和特色家庭。
表彰活动搞得大张旗鼓。舞台上,优秀家长代表为学生“明星”们颁奖。受表彰的学生一个个手捧获奖证书,喜悦挂在脸上,幸福荡漾在心里。
“给这么多的学生发奖,目的很简单,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信,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表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学校。”当一名名学生高兴地走上舞台的时候,王训斌与学生们一样高兴。他说,当学生们越来越喜欢学校的时候,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和期待才可能变成现实。
在他看来,学生喜欢学校,是教育的开始。
为了这个理想的开始,王训斌一直在努力改革学校的办学,以便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除了“校园小明星”等综合类的评选表彰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评比和评选表彰。这些评选和表彰贯穿每个学年的始终,诸如三好学生评选(班级人数的30%)、优秀班干部评选、优秀少先队员评选(班级人数的20%)、特长生(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信息类)以及五支优秀小分队“小卫士”评选(每支小分队20名)。仅仅这些奖项,就使得每个班级受表彰的学生达到半数以上。
“要让学校里‘遍地珍珠’,人人都出彩。”王训斌说。
东边不亮西边亮。即便在这些评选项目中拿不到奖励的学生,也有许多可以“露脸”的机会。每年一度的学校文博会(其中包括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每名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只要学生努力,总会有机会获得奖励,受到表彰。
学校每年举行两次运动会,每一次运动会都向学生发放奖状600多张。为了让不是运动员的学生也找到“感觉”并融入其中,学校特别设计了场面壮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每个班的学生一个不少地列队在操场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一圈。
每年的手抄报比赛也设立了很多子项目,譬如读名著手抄报比赛、革命传统教育手抄报比赛等。学生们铆足了劲,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中和街小学,学生不会因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好而感到自卑。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长项,都有优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展示出自己的优势。”王训斌说,他希望的就是学生们能够怀着自信走出校门。
“通过参加读书节活动,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了。在家里,我经常和爸爸妈妈共读一本书,然后交流读书感受。当意见不同时,我们会吵得面红耳赤。有时,我会把交流的结果写成文章,发布在我的博客上。”三年级(5)班学生王浩然说。学校的读书节让他“读”出了阅读的兴趣,也“读”出了智慧与自信。
从2007年开始,中和街小学每年都举办“智慧之星”读书节活动,迄今已经举办了7届。每一届读书节,在让学生们享受读书乐趣,慢慢体会“天下财富藏于书”这一道理的同时,也让学生们有了许多阅读之外的收获。
这阅读之外的收获,更让王训斌感到欣喜。
作为每年一度的“中和文化博览会”的四大节之一,“智慧之星”读书节活动丰富多彩。在经典诵读比赛中,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百分之百地参加;在读书心得征文比赛中,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全部参加,参加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60%还多。还有“我与父母同读一本书”读书心得体会交流、现场作文比赛、读书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校园剧比赛、“谈天说地”活动展示。
为了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每个班级都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其中有作品展示类的“手抄报作品展”、“诗情画意作品展”、“书法作品展”,有现场活动类的“好书推介会”、“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唱响经典”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有的班级还举行“查字典比赛”,有的班级开展“趣味歇后语”和“我爱祖国汉字”等活动,引领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分享读书的成果。
活动是载体,让学生喜欢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积聚成长的智慧才是目的。各种比赛活动以及相应的评比表彰成为一种有效驱动,激励学生“更上一层楼”。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在读书心得中这样写道:“在读书节活动中,我走进书海,在书海中尽情遨游,与名著结缘,与古诗文对话,与名人交流。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学生小百科》等科技类书籍到《中华上下五千年》、《弟子规》、《三字经》,从《西游记》、《水浒传》到《绿野仙踪》、《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各类书籍都是我阅读的对象。家中的书架上摆满了我喜爱的书,床头枕边、书桌上窗台上,我翻看的书随处可见。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拿起身边的书认真地读起来。”
“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是有发展前景的孩子。”王训斌说,“学校应该做的就是创造条件,用教育者的智慧引导学生们喜欢读书。”
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涂鸦壁、图书角、小广播、校报校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开展知识竞赛、手抄报制作、名人名言摘录、好书推荐、读书笔记展览、心得体会交流等读书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广大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如此,学校还以征文比赛、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读书明星”和“书香家庭”评选为契机,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和家长的读书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读书节“读”出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还“读”出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每读完一本书,我们就召开一次阅读交流会。学生们最喜欢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制作成课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每一次的交流稿写作都是一次作文训练。而这种作文训练的好处是,学生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用按照老师的思路写‘老八股’。因此,作文充满了个性和灵性,学生对作文不再有畏惧心理。”从学生们学习的变化中,语文老师王钦静切身感受到了读书节的效益。
每年的五一节前夕,中和街小学的操场上都会搭起一个很气派的舞台。王训斌为其取了一个颇有吸引力的名字——“校园大舞台”。
从此以后,在将近5个月的时间里,全校的学生都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身影。经典诵读专场、红色歌曲专场、校园歌曲专场、声乐专场、器乐专场……在每个周五的下午,两节选修课之后,演出就开始了。一场场演出吸引着学生,一批批学生登上舞台展现自己的风采。
“每名学生只要有一点特长就有机会在这里出彩。”王训斌说,设立这个大舞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原来,我注意到不少学生不自信,不敢动手,不敢表现。怎样才能让学生敢于表现,建立起自信?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机会。机会从哪里来?学生要有舞台,要有展现才艺的舞台。所以,我们后来就设立了这个大舞台。”
艺术节举办的音乐艺术专场有器乐、声乐、舞蹈、戏曲、课本剧、朗诵等,学生自愿报名参赛。这种专场表演给那些喜爱艺术表演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提高的平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从班级的自愿报名到选拔参赛,再到舞台表演,个个充满激情。一名学生在舞蹈、声乐、器乐、戏曲方面有很好的天赋。但在过去,她只能跟着电视学唱几首歌曲,看着屏幕学了几个不太规范的动作。学校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她有了一个想学习、能展示的平台。同时,她对学习充满了信心。连家长都高兴地夸孩子“比原来洋气了”。
一个专场比赛下来,参与的学生有近百人。而舞蹈专场的参与者有360多个,课本剧表演比赛的参与者有240多个。整个音乐艺术专场比赛,有近千名学生登台亮相。一名三年级的男生在器乐演奏专场表演了古筝弹奏,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他的奶奶看完比赛后,兴奋地对老师说:“这样的活动要多举行。学校要多给孩子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
这些比赛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爱好自愿报名参加。但是,没有明显特长或者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怎么办?
王训斌也有办法。
经典诵读专场演出、国庆节红歌演唱会、中和诗词歌赋演唱会、清明诗歌朗诵会等集体项目,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这样的活动对学生艺术特长的发展是一个促进。不仅如此,孩子们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更喜欢学校了。”王训斌说。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发现,学生对于分角色朗读这个学习形式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连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也积极举手、争抢角色。于是,有心的老师就让学生“演一演”课文。这样一来,更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既然这一活动如此受学生喜爱,能不能向其他学科延伸呢?随后,各科教师把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创编到课本剧中,以剧情的形式传授知识。数学老师创编出《加法的烦恼》、《猪八戒吃西瓜》、《体积与容积》、《康康寻宝记》等剧本,在剧情中讲述数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格外牢固。英语老师创作出《白雪公主》、《阿拉丁》等基于传统故事的剧本。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既熟悉了故事内容,又锻炼了英语口语。陆陆续续地,品德、音乐等学科的老师也根据教学内容创编出引人入胜的剧本。学生对这种形式格外喜爱,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了。为了得到演出机会,学生们自发地找时间、找地点,组织起来,一遍一遍地练习。得到了演出机会的学生演得很卖力,当观众的学生也看得津津有味。
2010年,学校在“中和文化博览会”期间为校园剧创编表演设立了专场比赛演出。从此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学生们为了取得好成绩,纷纷从网上、课本上、课外书中寻找好题材。在这种寻找、比较、创作中,学生的阅读量不知不觉地增加了,沟通、交流、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无形之中得到了锻炼,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了在表演中取得好成绩,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在清晨的操场上,在课间的走廊上,到处可见又蹦又跳、又唱又笑的排练节目者。为了得到适合剧情需要的演出服,有的学生劝说家长从网上购买,有的到影楼去借。如果实在借不到,家长、学生就齐动手,用旧衣服做出精美的演出服来。
在王训斌看来,如果一项活动能够让学生投入其中,并且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那么这样的活动应该多一些,再多一些。
为了更好地督促师生参与到校园剧的创编之中,学校多次举行校园剧剧本创编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取优秀作品编印成册。如今,师生们已创编出了几百出校园剧。这些校园剧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语文课本剧、数学课本剧、中华经典故事剧、校园心理剧、信息技术课本剧、英语课本剧、科学课本剧,可谓“校园万花筒”。
课本剧表演比赛让学生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一名学生说:“在排练期间,我经常想象每个细节该怎么演。我把自己当成了‘丑小鸭’,但我又不愿做‘丑小鸭’,而要做‘白天鹅。在表演时,我的心中像装了一只小兔子一样,‘咚咚’地跳。我尽力控制住自己,面带微笑,大步走向舞台。在演出成功后,掌声、赞叹声、喝彩声围绕着我,让我饱尝了胜利的喜悦。我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我感到,生活是美好的,学习是快乐的……”老师则从学生们的投入和表现里看到了他们的潜力。一位教师说:“当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时,他们是多么珍惜每一个机会啊!我觉得给他们增加了工作量,增加了负担,但他们却把这种活动看作一种游戏,玩得乐此不疲。”
在中和街小学,每天下午上课前都有一刻钟的“谈天说地”时间,并且雷打不动。
王训斌说,这是特地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设立的一项趣味活动。
“谈天说地”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报刊、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参与街头巷议等多种渠道,获取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科学珍闻、名人传奇、新闻消息、生活常识等,并且把它们当作演讲材料。全班学生轮流登台,各展口才。主持人实行轮流制,每次活动都由一名或两名学生主持,并让学生负责组织领导、进行小结。主持人周周更换,每学期可使57%的学生有担任主持人的机会,接受多方面的锻炼。“据我班统计,在两个月内,全班63名同学共发言284次,每人平均4.5次。其中,发言最多者为8次,最少者为3次,没有空白。这样,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五年级(2)班的班主任老师指着统计表上的数字,高兴地说起“谈天说地”给学生们带来的益处。
“近日,马航失踪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在过去,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百慕大三角的飞机失踪事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百慕大三角。”三年级(2)班学生郭建昕将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马航失踪事件作为自己“谈天说地”演讲的话题。
“谈天说地”活动内容广泛,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有了机会,有了自主,学生们就有了主动性。为了选择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们要高度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或者广泛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准备“谈天说地”话题的过程成了学生深入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或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加工,使之变成口述材料。这样一来,其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只有善于从平常的教育活动中发现机会,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有快乐和愉悦的体验,产生兴趣和向往,才会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王训斌如是说。他认为,寻找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契合点,应该是小学在设计教育活动时的一种考量。原因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教育目标往往是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本版摄影 周晓兵)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