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不再难写

本报记者 宋洪昌
  一个以前从不交作文作业的小学生,后来在语文老师的影响和指导下,竟然喜欢上了作文,并且还创作出了近万字的童话作品。
  还有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写出了一万余字的童话《镜子小仙女》,并且将其发到了互联网上,吸引了不少的小读者。
  这样的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市康成小学。教这两个学生的语文老师是王香兰。
  “作文难”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教师不知道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然而在康成小学,与许许多多的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不同,王香兰的学生却盼着上作文课,学生们常问她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们什么时候上作文课?”
  在康成小学,记者同几名小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们喜欢上作文课吗?”
  “喜欢。”
  “为什么喜欢?”
  “作文课有意思。”“我们喜欢王老师这样教作文。”
  “你们不愁写作文吗?”
  “不愁,我们可写的东西太多了。”
  ……
  从原来最喜欢的课是体育课,到后来最喜欢的课是作文课,从原来怕写作文,到后来喜欢写作文,这些变化都发生在王香兰这位语文教师所教的学生的身上。而引发这些变化的,是王香兰的“作文生活化”教学改革。
两场雪与作文教学改革“试水”
  王香兰“作文生活化”的尝试,开始于10年前那个冬天里的两场雪。
  第一场雪后的那天早上,王香兰上班时经过学校附近一家农户门前的小菜地,被菜地里奇美的景象所吸引:那些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白菜上落着雪花,一圈雪白,一圈翠绿,层层叠叠,美不胜收。这么美妙的景象,为何不带学生们去看看呢?“冲动”之下,她把这天的语文课堂搬到了这块小菜地里。“既让孩子们欣赏了美景,又让他们获得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岂不一举多得?”她为自己的这个创意而得意。可是,接下去,学生们在这“课堂”上的表现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面对堆银叠翠般的美景,他们既不知道“看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看”。全班四五十个学生把小菜地围了一圈,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地问老师:“看什么?”老师启发了他们半天,结果是,在老师看来“妙不可言”的美景,学生们竟然用干干巴巴的“白菜上面有雪”六个字作了总结。
  这堂本该成功却没有成功的作文课使王香兰感到失望,也让她反思:学生们为什么不会写作文呢?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皱眉头”、“咬笔杆”成了作文课上学生们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表现。学生们害怕写作文,得了作文“恐惧症”;语文教师愁着教作文课,得了作文“焦虑症”。“我给学生们布置一篇500字的作文,可学生们还是跟我‘讨价还价’,希望字数再少一些。即便是写这样短的作文,大多数学生也是像‘挤牙膏’似的凑字数。”当年的“作文难”让王香兰记忆犹新。
  学生们为什么觉得没的可写?为什么放着身边现成的素材不写,而去绞尽脑汁乱编呢?王香兰去问学生,学生们实话实说:“作文哪有什么真事,都是胡诌乱编凑字数。”
  原来如此。很显然,面对本该给学生带来创作快乐与满足的作文,学生不愿写,没的写,不会写,主要根源在于教师的作文教学导向和学生的作文创作取向走入了误区。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和生活割裂,教师脱离生活去教作文,学生脱离生活去写作文。没了生活的基础和意韵,作文中就难免充满空话、套话、废话、假话,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对症下药,王香兰决定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的方式,让作文教学同生活接轨,她将此概括为“掘开生活源泉,引来创作活水”。
  改革的第一次尝试,还是让学生看雪,写雪。
  当第二场雪到来的时候,王香兰把学生们领出教室,教学生们观察千变万化的校园雪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看什么”和“怎么看”,她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一边走,一边指点,一个劲地启发、开导。学生们经过开始的一段沉默之后,开始叽叽喳喳了。“老师,红房顶变成白房顶了。”“您看,那被雪覆盖的瓦片,多像一本本打开的书啊!”“不对,横着看像,可竖着看,倒很像打开的本子。”“哎,您说,这瓦片是不是也想把这场雪写进书里,记在本子上呢?”“快看,梅花鹿披上白披风了,真逗!”“仙鹤长新羽了!”“大熊猫在吃冰淇淋呢!”……一时间,学生们一个个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人群中炸开了锅。
  “老师,这次就让我们写1000字吧!”这些经常为“写500字”还是“写600字”而讨价还价的学生,这天的表现让王香兰感到有些诧异。
  第二天,作文交上来了,出奇的齐,出奇的长。读着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散发着思维灵性的作文,这时的王香兰由诧异变成了愕然:“真想不到,走出教室,孩子们的思维竟是如此活跃,似乎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他们的联想竟是如此丰富,他们的感悟竟是如此深刻,他们的表达竟是如此准确。是什么焕发出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是什么点燃了孩子们创作的火花?是这场小雪,是这次室外赏雪的活动,是生活。”
  于是,“作文生活化”教学改革由此正式展开。
作文与生活“接轨”
  “把学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入作文。”这是王香兰对她的“作文生活化”的定位。
  她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品读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从生活中找到作文的“下锅之米”。她尝试着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从引领学生细心观察、热心体验生活入手,并且细心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看点”,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体验,让学生把观察、实践、体验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获得写作的灵感,享受写作的快乐。
  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看一看,感受自然之美,感恩大自然。王香兰经常和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中的精彩瞬间,并引导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用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亮丽的风景:晴空丽日,白云悠悠,草舞树摇,杨柳依依;喷薄的红日,如血的残阳;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学生因收藏而富有,作文因生活的回放而精彩。她会在风起、雪舞时引学生到窗前,会在雨停、雪住后同学生一起漫步校园。于是,学生胸中有了“落叶热身”、“天女散花”的才思,文中有了“玉碟溢珠”、“粉妆玉砌”、“玉树琼枝”的生花妙笔。
  听一听,体味大自然的美妙。王香兰经常把自己听到的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告诉学生,引领学生去聆听,让其感受声音的奇异美妙:蛙声虫鸣,春燕呢喃,百鸟欢歌,春雨沙沙,泉水叮咚;书声琅琅,掌声雷动……种种以往对学生们来说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声音,如今对学生来说变得那样的美妙和神奇,它们传到学生的耳朵里,收纳到学生的内心里,融汇到学生的作文里,赋予学生作文生动的灵性。
  种一种,感受生长的神奇。教室里,窗台上,一年四季,盆盆罐罐,琳琅满目;花花草草,异彩纷呈。学生们在花盆里种豌豆、黄豆,播小麦、谷子,育油菜、香菜,栽辣椒、西红柿……一棵花,一株庄稼,从播下种子栽下苗,到开花结果收获,每个学生在一天天观察其生长的规律。他们在了解了其生长规律、感悟着“成长”内涵的同时,也水到渠成般地收获着一篇篇有声有色的作文。《苍天也负苦心人》、《爱过了头就是害》……这些从观察花草、蔬菜、庄稼生长过程而“顿悟”出来的思想,“引申”出来的深刻内涵,创作出来的文章,让学生们深深体会到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的快乐作文之道。连他们的老师也感叹:“真的没有想到,一棵小菜苗,让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发现,学会了表达。我们种的哪里是菜苗,我们‘种’的是作文。这堪称一本鲜活的习作教材啊!”
  养一养,感受生命的律动和精彩。在养小昆虫、小动物的过程中,学生们除学会了观察,获得了大量的写作素材,练习了表达之外,还学会了细心、耐心,体会到了“关心”的意义,“责任”的分量。
  访一访,感受心灵之美。学生们走向街头巷尾,观察摆摊者,采访农民发明家、退伍军人、进城打工的农民。于是,在学生的作文里,有了对民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里来雨里去”忙碌奔波的感慨,有了“名人与凡人的差别就在于名人有更强的耐挫力”的发现,有了“简单的做好了就不简单,平凡的做好了就不平凡了”的认识升华。
  搭建平台,做一做,悟一悟。为了让学生“动”起来,王香兰组织学生春游校园、广场,兴高采烈地带他们到操场上放风筝,到学校幼儿园的小种植园“作客”,跟踪小蜜蜂的行踪,测验小蚂蚁的智商,摇呼啦圈,观看瓢虫“走钢丝”、“飞檐走壁”;发挥智慧和才艺,自办各种展览……一系列学生们喜欢和投入的活动,丰富了学生作文的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他们的情思,为他们的作文注入了源头活水。
  就这样,通过组织学生“看看、做做、想想、说说、悟悟、写写”的十二字作文法,学生的作文和生活实现了接轨,从根上解决了“没的写”的问题。同时,通过“再看、再做、再想、再说、再悟、再写”的十二字教学法,把作文教学和生活的接轨进行到底,解决了“不会写”的问题。
  “有的写”了,“会写了”,学生“不愿写”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文生活化”教学改变了学生们对作文的看法和认识。在学生们的眼里,如今的作文似乎变了个模样,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来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这么密切,原来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认真地写出来,就是作文,并且会写成很精彩的作文。有学生感慨地说:“我真想告诉我们的老师,多带我们出去走走、看看吧!生活的书,我们太缺乏了。离开生活,我们的思维会僵化,我们会耳不聪、目不明。生活是我们思维的源泉啊。”
说实话,抒真情,见真理
  一旦真正走进生活,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多彩,学生们就不再是“要我写”,而是变成了“我要写”,用王香兰的话说就是:“因为生活太丰富了,生活太精彩了,生活太让人感动了。”
  新鲜的作文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思,使得原来对学生来说“视而不见”、平淡无奇、“没什么好写的”的东西,如今在学生们的笔下是那么有趣和多彩:“有的玉兰花花苞戴着小帽子,有的帽子戴得端端正正,这时的花苞像个严肃的小老头儿;有的帽子却戴得向一边歪斜,这时的花苞又像个装酷的毛小子;有的帽子戴得乱七八糟,这时的花苞更像个糊里糊涂的小孩儿……昨天还是穿毛衣戴帽子的小丫头,今天又成了穿着白色纱裙的大千金。”在这个六年级小学生的笔下,春天的景色还是这样的美妙:“柳树告诉我,春天是醒目、稚嫩的绿色。一根根绿色的枝条随风摇摆,多么像一串串珠帘,荡出了春天的旋律……”
  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是王香兰给自己的作文指导确立的原则和目标。她认为,学生只有在不把写作文看作是一种负担或者是不得不完成的单调作业,而是有感而发,释放自己的表达欲望,体会写作的成功和快乐的时候,作文水平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王香兰要求学生作文要说实话,抒真情,见真理,写自己眼中看到的景,写自己想到的事,抒自己心中涌动的情。
  观察雨后校园里的水洼,欣赏花草树木上的雨滴,这些都成了王香兰作文课上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观察与欣赏,她引导学生远离“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抄作文选的作文写作之路,让他们学会从有中看到无,从无中看到有,领略发现的快乐,享受想象的愉悦,在具体的观察中学会观察,在具体的联想中学会联想,在“用自己的话写自己所见、所思、所悟”的过程中领会写作之道。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有感而发,王香兰在周五放学时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自己动手做一个风筝,并去放风筝,下周一举行全班放风筝比赛。这样的作业令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去书店查资料,去风筝市场观察风筝制作方法,然后找材料,忙扎制,有的连家长都跟着忙活起来。而全班的风筝放飞比赛,更让学生神采飞扬,流连忘返。学生们既写出了充满童真童趣的作文《别具一格的风筝展览会》,也收获了终生难忘的快乐。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坚信,今天的风筝展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小、展品最少、质量最差的展会,但却是最令我难忘的。”
  把学生引向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提升了学生深入思考生活的能力,也使学生的作文中有了真话,有了真情。学生们走向生活,生活中的“亮点”拨动了他们的“情弦”,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于是,学生们眼中有物,胸中有情,笔下有文,一滴水中看世界,一朵花中品芬芳。学生们走向街头巷尾,摸一摸修鞋、修车师傅手上的老茧,看一看路口摆摊者黢黑的肤色、干裂的嘴唇、蓬乱的头发,于是,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有了另一种感悟,酸、甜、苦、辣,人生百味皆成文章。
  作文中缺乏想象,这曾经是学生们作文的一大“病症”,也是曾经困扰王香兰的一个难题。从观察生活入手,她巧妙地引导学生们去想象,为他们打开一片放飞想象的天地。在康成小学,王香兰的学生有一项不是作业的作业:做“思维操”——通过思维“回放”,让学生在创作中回放“曾经”的生活,培养“收藏”生活、剪辑生活、感悟升华生活的能力;通过思维“放飞”,编童话,写寓言,创作动画片,让思维插上翅膀,让作文充满想象。
  想象的翅膀一旦展开,学生们的想象力会让我们惊奇。
  “这颗绿豆芽像一条令人恐怖的眼镜蛇。”
  “像一只正在捕食的水鸟。”
  “还像游动的海马。”
  “刚冒出小白芽的小绿豆像蝌蚪。”
  ……
  几棵小小的绿豆芽,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居然变得如此生动,如此多彩。
收获,不仅仅是作文的精彩
  “想不到,生活这部无字书他们读得竟如此认真,如此痴迷。”作文与生活接轨后,学生们所发生的变化让王香兰颇有感慨。
  面对生活,学生们久已麻木的神经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不再“视而不见”,不再“听而不闻”;他们的思维不再迟钝,想象不再贫乏,语言不再干巴。王香兰说:“有很多东西连我自己都想象不出来。学生们的潜力太大了,学生们的可塑性太强了。他们不是没有想象力,而是没有被激活。”
  王香兰用“精彩”来概括学生的作文。
  “幼儿园楼后的连翘花开似金,李子树花放如雪;篮球场边的樱花似锦,足球场旁的紫荆花灿若云霞。草地上,蒲公英、苦苦菜撑开大大小小的金色遮阳伞;墙角边,蓝的,白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数不胜数的小野花在悄悄闪动它们明亮的眸子……”
  “蒲公英虽没有玫瑰的鲜艳,樱花的美丽,桂花的芳香,但是它那似笑脸的花朵,真是惹人喜爱。它的花是往下垂的,显得那么娇弱。它像一盏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玲珑台灯,又好似过年时家家户户喜庆的烟火;它像一座花瓣的喷泉,又像一个世界上最小最小的向日葵;它像老人慈祥的笑脸,又像一个带着睡帽的婴儿。”
  “有的雨滴像银珠,从枝茎的顶端一直滑到底端,从叶根滑到叶尖,从叶针上滴落到叶片上,倏然间不见了。雨姑娘就像一群春天里顽皮的孩子,在滑滑梯,捉迷藏,跳蹦蹦床……”
  像这样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的作文,在孩子们的作文本中俯拾即是。就连一个原来作文语言总是很干巴的学生,居然在一段短短的文字中用了五个生动的比喻。
  当然,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作文的精彩。
  他,得了严重的“作文恐惧症”、“厌烦症”,害怕写作文,从来不交作业——这是王香兰教过的一个“特殊”学生。王香兰教他之后的第一次作文课,他好不容易在家长的帮助下“凑”了一篇500字的作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王香兰在他的作文中找出了闪光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香兰指导他如何观察,如何写作。随着作文的点滴进步,他对作文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自信日渐增强。一个学期之后,他能正常交作文作业了。再后来,他一发而不可收,喜欢上了作文,写出了近万字的童话故事。更可喜的是,他对学习有了信心,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流水账”不见了,套话不见了,空话不见了;作文课上有了笑声,学生的习作中有了精彩……“作文生活化”为作文教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同学生一样,王香兰的收获不仅仅是没有了作文教学难的苦恼,她对学生也有了另一种认识。
  “正是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我的作文教学才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啊。”王香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