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语言的逻辑特征
发布日期:2009-03-20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419次
山东省曹县苏集镇中学 潘丙来
课堂教学语言的逻辑实质是会话。用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课堂教学语言操作,有利于落实知识传授的准确性与正确性,并有利于实现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课堂教学用语的逻辑实质要求教师按照“合作原则”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环节的教学中来,以此实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研究课堂教学用语的目的在于寻求课堂教学的创新。创新总有其基础,否则,就难免盲目。因此,我尝试选择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的教学用语作为研究对象。教学的严肃性要求追求知识的“真”,尽量减少会话的误差。而且,与国外不同,我们的学校教育有“亲其师,信其道”的传统。因此,我对“质原则”做如下扩充:师生不但不能说自以为假或证据不足的话,而且相信听话者能给出回应。换言之,师生之间会话要真诚。“质原则”是教学会话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用语的逻辑实质决定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按照“合作原则”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环节的会话中来。
组织教学的会话要体现“质原则”。有的教师认为,组织教学就是老师和学生互致问候与互相行礼,也有的教师辅之以一些即兴发挥。大家普遍认为,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振奋精神,也有利于礼仪教育。笔者认为,不可以将组织教学理解为应酬或教师的个性显现,而应该把它看作师生真诚交流的开始。教师要培养这种习惯,以促成“教者愿教、学者愿学”的学习氛围。单独一次的真诚表现简直就是虚伪。教师要将培植真诚氛围的努力体现在课内外的方方面面。
导入新课的内容要体现“关系原则”。传统导入新课的做法是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遵循温故而知新的路子。教材已经将教学内容的各个阶段科学地划归各课时,如果两节课内容关联不大或没有关联,导言内容不“温故”也好。有时候,教师发现学生没能掌握相关的背景内容,不得不解决时间安排方面的矛盾。因此,关于导言的话语组织要有条理,要着眼于让学生自觉建立相关的知识联系,不要因导言阶段完成不了的内容而造成两节课形式关系或内容关系脱节。
讲授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话语要遵守“方式原则”,并就此培养学生的习惯。笔者多次听到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是“答得好”、“很好”。这些模糊的话语没有作出对或错的判断。只有教师和学生的话语符合“方式原则”,才能有效地减少彼此相互评价的误差。
练习巩固阶段是评价教学的过程,会话要体现“质原则”和“量原则”。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而且练习内容难易不分,那么教师就不能真诚地与学生对话。程度差的学生遇到难题时,违背“质原则”与老师会话,结果,该学会的没学会。会话遵守“量原则”是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充分,学生的会话内容要反映其对练习的把握。
布置作业的会话要体现“质原则”。许多教师忽视了在这一环节与学生的交流。由于没有思考的余地,学生只能是做个标记。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没能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也放弃了一次会话的机会。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每次课都认真留出时间布置作业,有选择地就某些题目与学生对话,指导学生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这一看似复习过程的尝试让学生感到了老师的真诚与信任,学生的作业质量因此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用语由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交流构成。它可以用于解释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使我们认清课堂教学语言的本质,按照“合作原则”改革课堂教学,从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