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课堂教学 深化课程改革

山东省泰安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阚兆成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已走过了六个年头,基础教育各个学段已分别完成了一个轮次的实验。从总体上来看,课堂教学正在向着课改要求的方向发展,教师心目中好课的标准正在向课改要求逼近。但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改进的问题还很多。在进入第二个轮次实验的时候,认真梳理、反思一下这些问题,对新一轮次的实验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新课程理念的内化问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书本、教师、分数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正在被打破,绝大多数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不断引起学生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发现以及想象与表现的欲望,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平等交流与高质互动;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拓展思维的角度与深度、广度,丰富人性与心灵,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师生的学识、智慧、能力和人格得到提升。
  虽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凸显,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内化还有差距:在教学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相应的教学机制;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待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评价、点拨等环节有待加强;教师需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目的;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准则;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最高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导向。
以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代替了长期以来被中小学教学视作生命和根本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规定了各课程门类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从而成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各课程门类的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基本相同,一般来说分为五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理念,使课程与教学成为稳固的、连续的、制度化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课程标准开始受到普遍关注的新情况下,要不断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研究。就第一轮次实验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对课标有一定了解,但仍有一半左右的教师对课程标准重视程度不高,没有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对以课标有效指导某一章节的课堂教学说不清楚。提高以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特别是教学设计的能力,还需下很大工夫。
提高教师用教材教的能力问题
  时下,用教材教正在从理念走向实践。教师开始从照搬教材向构建课程转变,课堂教学正在从教师“教课本”向“用教材教”方向转变。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开始改变过分拘泥于教材的做法,把教材看作范例,注意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注重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用教材教的主导作用需要前移。目前,部分教师对学科本质、教材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对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教育价值不太理解,教师是“教参”传话筒的现象还不少。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较肤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利用教材,对教学不能融会贯通。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收集信息、关心社会的意识,对学生学习实际、生活经验、实践体验缺乏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只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系统的研究,学科素养还需继续加强。青年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比较薄弱。有些青年教师学科专业基础差,对教材的体系、准确度、深度的把握尚有一定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前移到备课阶段。
提升教学设计能力问题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教师开始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学设计开始关注三维目标,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得到一定体现。
  问题在于,教学设计未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移。部分教师未能从学生的控制者转变为与学生一同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无论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策略研究不够,缺乏整体思考的思想,对教学内容要求缺乏整体把握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科内学段纵向衔接、学科间的横向衔接重视不够。没有将一学期的内容综合考虑,将已学、现学和将学内容有机融入,将复习、新学习和巩固相结合。教学设计中缺乏认真备课的态度,教学对象不明确,难以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小班化教育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还缺乏真正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支撑。
  好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好的“导学案”。要从分析学生出发改进教学,全面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以及认知规律等实施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分析并处理好教材,注意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把握住教学的核心内容,选择并适当补充相应的素材,使课堂教学具有鲜活的内容。要采用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注意合理选择讲述、讨论与独立学习等不同形式,还要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等不同方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好的教学设计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可超越教材,构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网络构成体系。它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体现的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规律的过程。
解决教学目标形式化问题
  应该说,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基本符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与教材要求。知识目标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介入为课堂注入了活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教师们的追求,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落实。教学目标既有认知目标,又有体现情感、思维等心理因素的目标,还有突出能力的目标。
  但教学目标形式化和应付的现象需要改变。在课堂中,有的教师教学目标定位偏难、偏低或目标错位,过分突出认知目标或技能目标,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千篇一律,空泛不到位,难以落实和评价,目标的可检测性较差。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施缺乏呼应性,教学目标与达成教学目标的步骤和方法有一定差距、出入。综合渗透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如何处理,讲授与合作、探究的关系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热闹的形式变化迷失了学科课堂的真正目标。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得到改善。课堂开始从“教堂”向“学堂”转变,逐步呈现出融洽、民主、和谐的氛围,逐步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片面化。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发挥主导作用。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导的内容丰富多彩。应该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导以兴趣,导以意志,导以目标,导以理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课堂中缺乏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思维层面”的对话。有时提问缺少思维价值,有时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热闹”而不注重实效。
  看教与学的关系是否到位,主要看:在师生地位上,教师是主导还是主演,学生是主演还是听众;在学习主动权上,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要努力营造师生平等、民主、活跃、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要把握好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控制好学习要求的难度与思维的坡度,保障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要合理和有效地组合若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参与意识与注意力的保持和发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热与冷、宽与严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集中专注、稳定持久的状态中。
确立适宜的教学模式问题
  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凡是先进的教学模式,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四种能力是学生智能的主体。凡是先进的教学模式,都是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的。老教学模式是“教师抱着学生走”,新教学模式是“教师指路,学生走路”,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当代各种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现代各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式开始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满堂灌”、“满堂问”等现象已有所改变,倡导体验、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教学多样性。
  教学模式在碰撞和比较中不断前行。目前大家普遍认识到,没有比“满堂讲”省劲的教学,没有比“满堂灌”浪费大、效益低的课堂。课堂上,学生最大的悲哀是依赖,教师最大的悲哀是包办。所有的好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生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最主要、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成才的正确途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永恒目标。学生会不会自主学习,会不会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课堂实践中,教学模式仍比较单一,未能根据内容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仍有以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少考虑,对探究式的教学不愿尝试,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热情,对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往往停留在简单模仿上。
  教师应当是手握创造思维金钥匙的指导者。教师的作用不仅是讲授知识,而且是教会学生思维,特别是教会学生创造思维。教知识总是有限的,教会学生创造思维才是根本。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这样,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学生。看教师是立足于通过“导”来解决问题,还是立足于通过“讲”来解决问题,这是教学模式先进与否的判断标准之一。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技能主要是讲授技能。新课程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从讲授技能向管理技能转变。备课要重学情分析、重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课重引导、重调控、重评价、重矫正、重生成、重总结升华、重效果。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对教材缺少深入的研究,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某些知识的本质理解不够,缺乏重点讲述和训练;对枝节问题进行追问、纠缠,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提高设问的有效性差。体现在难度、坡度不合适,缺乏针对性、启发性,要求不明确,开放性不够等方面。上课时提问随意化、无序化现象较普遍,要么问题的范围太窄,思维的质量太差,要么问题空间太大,词不达意、指导语不明确,造成学生不知要回答什么。提问缺少思维的容量,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仍较普遍,活动的质量仍有待提高。
  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实效性。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使课堂教学手段从一元化转向多元化,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创设情境方面,对如何突出学科的特色、优化媒体的搭配考虑不够,人机互动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成了报幕员、播放员,只起到了教辅人员的作用,而弱化了主导作用,形成了材料的堆积,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方面得天独厚的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教师在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上处于矛盾状态,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群体资源和差异教育资源。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应引起更多关注。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设计预设中的不足,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改进课堂评价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价教师反馈矫正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学效果决定于学生获得的有效知识量,不决定于教师传授的知识量。有效知识量和人的智慧成正比。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有效知识量。评价一节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标准:(1)能够激发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够调动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目前,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缺乏完整的认识,评价未很好地体现个人内差异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思想,所以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践上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将“评价是评判、监督、检查、选拔与淘汰”转变为“评价是了解、促进、提高、完善的过程”。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评价。要树立课程标准是唯一教学依据和教材是最重要教学资源的思想,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得随意提高要求;同时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使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
    课堂教学要体现面对全体学生。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样给予适当的关注。既要考虑针对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注意完善学生的个性特长。
  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要注意课堂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指导学生调整、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贯彻综合素质评价精神,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又要评价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