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新机制促进城乡教育事业一体化发展
发布日期:2009-03-03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796次
山东省莱芜市教育局局长 陈灿群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莱芜市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莱芜市城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农村教育资源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2008年12月4日,省教育厅与莱芜市政府签署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共同推进莱芜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协议》。协议规定,省教育厅和我市将在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努力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新机制,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事业一体化发展。
创新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实现城乡学校发展一体化
构建教育干部交流机制,实现城乡学校管理一体化。一是选派城区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或中层干部,任职年限为三年。通过到农村学校任职,把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带进农村学校,推进优质教育管理资源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学校管理一体化。二是选拔农村中小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锻炼,时间为一至三个月。三是实行市、区教育行政干部、教研员“蹲点包校”和“联系点”制度,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力度,并帮助所联系学校解决办学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选派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实现城乡学校教学一体化。一是从城乡学校实际出发,研究制定鼓励政策,不断建立完善城镇中小学及新聘用教师到农村任教制度,严格执行“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经历”的规定。同时,实行农村教师进城跟班培训制度,选派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区对口学校参加听课、评课、备课等教学活动,促进水平提升。
组织“送课下乡”和“课题下乡”活动,实现城乡学校教科研一体化。一是积极构建“城乡联动”的同步教研机制。一所城区学校帮扶一所农村学校,以结对帮扶的方法,构建覆盖城乡、共同推进的教研网络。大力实施“课题带动”工程,城乡结对学校共同选择科研课题,共同研发,共享课题成果,实现城乡课题研究一体化。二是大力开展名师“送课下乡”和“名师论坛”活动,定期组织市级以上教学示范校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为农村教师提供优质公开课,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依托全市已经确立的18个片区研训基地,推广一批科研成果,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实现城乡教师培训一体化
不断完善“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城乡教师教育方式,构建起了全市任课教师学历教育、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学术交流“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这一教育体系。一是在学历教育上,不断提高层次。要认真抓好高中教师研究生教育和初中、小学教师本科自考教育,进一步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到2012年,全市专科以上小学教师比例提高到60%,本科以上初中教师比例提高到80%,接受研究生课程教育的高中教师比例提高到20%,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到50%。二是在集中培训上,突出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三个重点,提高培训含金量,提升教师队伍对教育形势的适应能力。继续坚持“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率”的原则,在培训过程中,优先考虑农村一线教师,切实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创造条件。三是在校本培训上,继续按照“以校为本、片区联动、整合力量、整体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学校研训主阵地的作用、研训基地的骨干示范作用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四是在学术交流上,着力构建外派内引机制。在外派上,选拔优秀教育干部和教师,参加国家、省举办的高层次研修,或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到国外对口研修。在内引上,建立专家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定期到我市讲学、授课,拓展教师教育视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养。
实施大学生实习支教、在职教师“回炉”提升工程。我们将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为依托,并初步与山师大、曲师大等高校对接,实行大学毕业生到我市农村中小学半年顶岗实习支教,并形成支教机制。顶岗出来的在职教师到教师培训机构“回炉”提升,更新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
继续推进中小学名师工程。加强农村名校长和名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市、区、学校三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网络,培养一批专家型教育名师,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2009年,我市将培训中小学校长300人次,培训教师12000人次,培训骨干教师1400人次。其中省教育厅为我市免费培训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300人。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在充分挖掘现有教师队伍潜力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正常的教师补充机制,对新进教师实施雇员制改革,新增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按照国务院要求,积极稳妥地实施绩效工资制改革。大力推进以校长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能上能下,能多能少,能进能出”的用人和分配机制。
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继续推进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师德表现、工作态度、专业发展、工作难度和工作实绩等方面的情况,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