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动作”让教育成为新亮点
发布日期:2009-02-18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718次
通讯员 张毅 张忠 本报记者 胡乐彪
枣庄市市中区近年来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和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着力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教育成为该区发展的新亮点。
大投入:改善城乡办学条件齐步走
近几年,枣庄市市中区委、区政府每年都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全区十大利民工程之一,区财政把教育投入列为“第一财政预算”,全区教育投入近3年达到4.2亿元,先后实施了学校布局调整、危房和薄弱学校改造、教育信息化、“三新三亮三改”、农村远程教育、仪器更新六大工程,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8所,拆除D级危房2.7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9.4万平方米,为农村学校配备微机556台、卫星接收设备57套、多媒体教室30套、新课桌凳4万余套、教学仪器200余万件(套)。
办学条件的大改善,使农村学校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的比例达到72%,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成为该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大交流:城乡教师素质互动中提高
2008年,该区组织开展城乡教师“互学互促双提高”活动,采取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城区优秀教师到缺编乡镇支教等措施,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全区共选派102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选派41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选派的范围涉及城乡近20所学校。这143名教师年龄都在40岁以下,均为学校骨干教师。他们通过对口交流、顶岗任教等方式,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市中区每年拨出60万元专款用于教师培养工程,形成了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龙头,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为支撑的梯次教师队伍。
为扩大交流成果,该区教育局还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以讲学、报告会和公开课等形式,到农村学校进行巡回讲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高水平的培训与发展平台。
大提升:教育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解决“上好学”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2007年,市中区在七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把市中打造为优质教育资源密集区。这是该区在新一轮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大思路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全省教育强区建设的具体实施蓝图。
围绕推进这一目标,该区实施了“三带动”。一是特色带动,按照“建设一批一流学校、办好一批品牌学校、形成一批特色学校”的发展目标,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推出20个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路小学的社区教育特色、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特色、君山路小学的安全管理特色、回民小学的民族教育特色,不仅展现了教育品牌魅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教育活力。二是课改带动,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改革,让每天的1万节课堂成为有效课堂。三是质量带动,牢固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生存线、生死线的观念,不断完善学校教学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考核制,积极推行“一校一章程”的标准化管理,开展多形式的跨校、跨学区、跨乡镇联合教研活动。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使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初中、小学教学质量全市领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