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的足迹 辉煌的跨越
发布日期:2009-01-01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892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浩荡春风,迅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30年来,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枣庄市上下发扬“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光荣传统,重教兴学,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市教育系统在“科教兴国”战略的鼓舞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动力,紧跟时代步伐,紧贴经济社会需求,在大局中超前谋划,迎着困难与挑战前行,在改革创新中激发动力,会聚不断推动枣庄教育跨越发展的不竭力量。30年来,枣庄教育在自我加压中奋起,在风雨中执著向前,在“调整整顿、实现‘双基’、质量提升、跨越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坚实而闪光的足迹,谱写了为枣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辉煌篇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枣庄教育迅速进入了拨乱反正、调整整顿的新时期。全市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使一批富有革新精神的教师被提拔到各级教育岗位,开创了教育安定团结的局面;1985年12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体制上调动了乡、村两级办学积极性,迅速掀起农村校舍改造的热潮,在全省首批完成农村校舍改貌任务。在这一时期,全市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开始起步。
1986~1997年是枣庄市“两基”攻坚阶段。1986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枣庄市实施义务教育法方案的决议》,拉开了“普九”工作序幕。各级政府坚持多渠道筹资,开创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捐献热潮。在完成城镇校改的基础上,“普九”成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经过三年艰苦攻坚,1997年6月,全市全面完成“两基”任务,成为枣庄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998年后,教育工作重点由“两基”转向“普九”巩固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高中段教育、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全市教育系统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热潮,办学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课堂教学“三项改革”相继启动,激发了教育发展活力,民办教育成长为枣庄教育新亮点,学校“四制”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产生重要影响,教学质量呈现快速提升的良好态势。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枣庄学院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揭开了枣庄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市教育局提出“站在新起点,推动枣庄教育实现二次跨越”的奋斗目标,以此凝神聚力,奋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使枣庄教育转入了“强化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推进均衡和谐发展、办好让群众满意教育”的发展新阶段。2006年初,枣庄市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布局调整等“六大教育惠民工程”实施为标志,教育均衡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基础教育新课程、教育招生及综合评价、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及教师职称多元化评审等教育教学改革竞相深化;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共识,以高考升学为标志的教育质量开始跻身全省先进行列,教育年度发展和综合发展水平在全省位次显著提升,教育行风得到社会好评,各项教育工作充满活力,枣庄教育呈现出“区域均衡、内涵提升、跨越发展”的崭新局面。
截至2007年,枣庄市有高等学校3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所,高等职业学院2所,高等教育在校生3.36万人,其中本科生6934人。中等职业学校19所,在校生60435人,是1985年的7.1倍。普通高中35所,较1985年增加14所,在校生80054人,是1985年的6.74倍,高中段教育普及率提高到83%,高于省平均水平。普通初中134所,在校生178619人,其中民办学校16所、3.2万人。普通小学725所,在校生46.5万人,其中民办小学7所、1.29万人,小学数比1978年调减1705所,在校生增加4.57万人,小学、初中教育普及率分别达100%、99.9%,较1978年分别提高了39.3%、69%。学前教育入园儿童7万人,是1978年的22倍。经过30年的努力,枣庄市国民教育体系日臻完善,教育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强化,更趋多元性,办学条件和质量效益快速提升,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多层次优质教育的需求。突出成就表现在:
一、义务教育由基本普及迈向高水平巩固,教育装备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1978年,历经“十年动乱”摧残的枣庄基础教育,80%的中小学校是“黑屋子、土台子”,坚固适用校舍仅达22%,小学五年教育普及率仅为60.7%。经过80年代初农村校改和90年代初的城镇校改,中小学校面貌得到初步改观。从90年代初开始,全市各级党政坚持把依法实施“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责任,多渠道加快校舍改扩建步伐。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踊跃捐助,掀起了全民“普九”热潮。1993年,市中区率先通过省“两基”验收。1994年,全市扫除青壮年文盲11.9万人,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1996年6月台儿庄区通过“两基”验收,打破了“普九”工作徘徊局面,同年底薛城区、开发区、滕州市通过验收。1997年2月山亭区、1997年6月峄城区通过省“两基”验收,全市基本实现了“普九”的历史任务。1993~1997年,全市“两基”累计投入4.8亿元,新建校舍98.8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0.2万平方米,充实内部设施6228万元。
1998年以来的十年,全市继续把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作为教育重点工作之一,持续推进危房改造工程、布局调整工程、规范化学校创建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完成了义务教育学制“八改九”。2005年后又创造性地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三亮三改”、仪器更新和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全市义务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空前加强。自2001年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以来,全市累计投入2.27亿元,新建校舍4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9.2万平方米。全市小学由1978年的2431所调减为725所,初中由1978年的269所调减为134所,校均规范小学由171人提高到638人,初中由583人提高到1333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小学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比重达到8%,超过省均水平,历史性地解决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问题。200人以上的农村学校普及了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拥有量达3.6万台,460余所学校接入了教育城域网,全国先进的课堂教学走进了偏远乡村学校。
二、中等教育在调整中快速发展,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
1997年“普九”后,枣庄市适时把发展普通高中列入教育工作重点,很好地抓住了高中发展的历史机遇,按照“新建与挖潜相结合,国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掀起了高中发展热潮,成为“普九”后教育工作的新亮点。枣庄三中、八中、一中及滕州一中分别依托老校,滚动发展出了规模更大、设施更优的新校区,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提升,基本实现了高中教育城市化。由1985年的完全中学21所、高中1所发展到目前35所,其中省级规范化高中达26所,优质教育资源的比例达80%以上。在校生由1985年的11878人增加到80054人,每10万人口高中在校生由1985年的42.3人(全省末位)提高到216人,居全省中上游位次。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历经鼓励发展、整顿提高、品牌建设的发展阶段,开创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文革”期间,全市中等专业教育均被撤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继恢复发展。1985年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生3124人。枣庄市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1979年,由普通学校职业班开始。1985年全市职业高中、中专在校生1355人。1985年底,枣庄市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职业中专(高中)、普通中专得到鼓励发展,中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到2002年全市共有各类职业学校42所,在校生3.7万人。为解决中等教育布局分散、小而全、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2003年市政府对中等教育实施布局调整,将2所中专移交滕州市,2所中专和5所职工中专合并到枣庄技术学院,4所职工中专改为培训中心,2所职工中专被撤销。调整后,全市大力实施骨干职业学校示范建设带动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国家级千所示范性职业学校创建工程,以每区(市)至少重点建设好一所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为目标,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推动全市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骨干带动、品牌提升、进出两旺的发展新局面。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9所,省级重点校2所,办学规模、效益显著提高,年招生突破2.2万人,在校生60435人,是1985年的13.6倍,是2002年的1.63倍。全市高中段教育入学率由2001年的41.7%提高到83%,超过省均8个百分点,全市高中段教育资源已基本满足普及高中段教育的需求,成为枣庄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突出成就。
三、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步入发展新阶段
1978年,枣庄市在市教师进修学校基础上始建枣庄师范专科学校,成为全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枣庄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与枣庄教育学院联合办学,担负培养、培训中学教师的任务。1987年底,枣庄市筹建枣庄联合大学,与外地8所院校联合举办了28个专业本专科班,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99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枣庄分校改为枣庄广播电视大学。1995年枣庄市将枣庄电大与枣庄联合大学合并,1999年再次将枣庄师专、枣庄教育学院、枣庄电大(联合大学)三校合并,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2001年12月,枣庄市决定实施枣庄学院专升本工程,举全市之力,投资2.4亿,经过三年创建,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枣庄学院升本成功。学院已建成占地1083亩,拥有教职工890人,设有14个系、30个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涉及七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结束了枣庄无本科院校的历史。2005年5月、2008年5月,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枣庄职业学院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标志着枣庄市成功建成了2所集高职、中职、技工、综合高中、成人教育与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市现有高等教育在校生3.36万人,是1978年的152.7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普通本、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门类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枣庄人才培养的高地。
四、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促进了教育均衡和公平
改革开放30年来,“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日益向纵深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得到落实,集中体现在教育投入体制的变革上。1985年,枣庄市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中小学逐级下放,主要依靠乡镇和村,除国拨经费外,学校改扩建、内部设施投入经费主要来自乡镇和村民集资。1979~1985年,全市投入校舍改造经费10643.68万元,其中省、市、区级投入占7.3%,社会集资占91.78%,其他占0.62%。特别是1987~1996年,枣庄市实施“两基”攻坚,更是掀起群众捐资、集资助学的热潮。1996年,社会捐资、集资1.42亿元,占当年财政性经费的47.6%。“人民教育人民办”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1997年,随着社会集资的规范,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的比例逐步增加,城乡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新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不断开通,教育国拨经费“三个增长”的逐步实现和教育专项经费的增加使国拨教育经费成为教育投入的主体。2006年初,枣庄市正式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对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实行“免学费、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贫困生生活费”的措施。2007年建立了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及高校贫困生救助机制。2008年又历史性地全面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免费为农村学生提供教科书,标志着教育投入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的基本建立,真正实现了“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2007年全市教育投入19.03亿元,是1978年的16.12倍;其中国家、省、市义务教育经费专项保障资金14352万元,市级安排危房改造、“三亮三改”工程、中小学仪器更新工程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专项资金2980万元。全面建立了贫困生救助机制,受资助中职生达56%、普通高中生8%、大学生14%,2007年资助资金累计达3043万元。教育投入显著增长,极大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区域均衡发展的步伐。
五、打造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显著提升,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枣庄教育跨越发展提供了保障。突出表现在:一是彻底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1978年,枣庄市共有中小学教师21124人,其中民办教师达75%,山区学校高达85%以上。广大民办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为全市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1986年起,枣庄市对民办教师重新登记,同时通过关、转、招、辞、退等多种途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2002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2796名民办教师一次性选招为公办教师,超龄的150余名实行退养,从而彻底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二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显著提高。自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以后,各级党政每年都要表彰一批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市教育系统累计有18人获全国、全省劳动模范,264人获全国、全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33人获市级劳动模范,2009人获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教师的工资待遇不断改善,目前全市城乡均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工资发放保障机制,实现了区域内两个标准统筹发放。2007年,全市城、乡教师月平均工资分别达到1914元、1592元,较上年分别增加257.92元、403.25元,分别是1985年的25倍、20.9倍。三是建立了一支数量较充足的多层次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教师58619名,是1978年的2.8倍,形成了服务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专业教师队伍。四是建立了公开招考、竞争择优的教师队伍优化机制,激发了队伍活力。1999年,枣庄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学校内部体制管理改革,所有中小学教师实施全员聘任制,一年一聘、竞争择优、优教优酬。2007年,全市共有606名教师落聘、2298人内退,中层以上干部共有137人落聘,通过公开招考新补充中小学专任教师876人。竞争择优、公开选招以及职称多元化评聘办法改革,全面激发了教育队伍的内部活力。五是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共有中小学教师3855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8人、本科9076人,占23.5%;专科20546人,占53.3%;中专8837人,占22.9%,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9.99%、98.78%、89.4%,比1985年分别提高34.9%、80.78%、58.4%,各级各类教育都培养打造了一批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名师梯队。
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教学质量跻身全省上游行列
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是全市教育系统的庄严承诺。在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枣庄教育,基础差、底子薄。1997年之前,教育工作的重点集中于校舍设施、“两基”普及,教育质量常年在全省后位徘徊。1997年“普九”后,教育工作重心迅速转到抓高中发展和强化教育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1997年全市教育系统召开教学质量誓师大会,提出了“三年质量赶上周边市,五年达到全省中等水平”的奋斗目标,质量意识空前强化。一场全体教师参与的以转变教育观念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深入展开,“双十”教改模式和“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等一批先进教改经验得到推广,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1999年枣庄市本科录取1147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此后,枣庄市的教学质量开始摆脱多年落后的尴尬局面,呈现持续提升的良好势头。2005年枣庄市高考本科录取6668人,实现了“三年赶周边、五年达中等”的任务。教育系统乘势而上,进而提出“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目标、五年达到全省上等水平”的新的质量目标。2006年以来,站在新平台上的枣庄教育,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阔步走在素质教育大道上。抓队伍、强素质、树形象,打造高质量新型师资队伍;抓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构筑教育质量提升的宽广平台;抓改革、完善机制,激发内涵发展的强劲动力。全市教学质量呈现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2000~2008年,本科录取43255人,是前10年的6.3倍,为枣庄市的繁荣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胡乐彪 摄影)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