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师资均衡
发布日期:2008-09-18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734次
由洪晓
近年来,各地在学校硬件建设上投入很大,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校舍有了很大改善,“校校通”工程顺利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初见成效;校园美观整洁,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遗憾的是,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软环境建设仍不尽如人意。这种软环境的核心是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可以说,教师问题是学校的核心问题,教师问题解决得好,学校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仍是薄弱学校最薄弱的一环。年轻或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想方设法调到条件好的学校,尤其是城区学校,这是不争的事实。人往高处走,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是人之常情。没有理由要求每个教师在山区学校奉献一辈子,应该给予这些老师足够的理解。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薄弱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成为摆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许多地方为解决这个难题,动了不少脑筋,也总结出很多很好的方法,但效果不很理想。教师流动和调配的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城区学校集中了本地大部分优秀教师,而乡镇学校特别是偏远学校优秀教师少之又少,由此导致薄弱学校更加薄弱。
要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分配一些年轻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为薄弱学校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加快薄弱学校内部的“血液循环”,给薄弱学校注入生机与活力。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机制,实行优秀教师轮岗支教制。薄弱学校可以选派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充电”,跟班学习。各学校间打破界限,让教师合理流动,通过流动推动学校均衡发展,这是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地方所做的尝试和探索,也是被实践证明有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有益做法。努力提高现有师资水平,这是治本之策。开展以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重视校本培训,创新培训思路,在本校形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组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型团队,这也是促进区域教师队伍水平均衡的重要措施。
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体现,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公平的底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重视教育公平的必然政策选择。而提升区域内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区域内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水平的均衡,应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