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不可替代的家校沟通渠道

本报记者 王蕾 通讯员 田成生
  “晓兰,暑假过得愉快吗?最近有不开心的事吗?”暑假开学前的一个晚上,博兴县陈户镇第一中学八(3)班班主任刘丽、任课教师王惠荣来到学生陈晓兰家中,询问她的假期生活、学习情况。
让家长不再“排队看门诊”
  以往,每当开完家长会,总有一部分家长留下来这样说:“老师,我特别盼望您和各任课老师到我家坐坐。这样到学校开家长会像是‘排队看门诊’,会后留给我们每个家长与老师单独交流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不如到家里说得明白,说得透彻!”
  是啊,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往往令许多家长留有遗憾,感觉意犹未尽。特别是素质教育推行以来,学习成绩等不再作为学生发展评价的唯一标准,不再向学生和家长公布,而家长更迫切地想知道孩子更多的发展信息,笼统的家长会已不能满足家长的这种需求。
  据此,博兴县教育局制定了专门的家访制度,要求每学期班主任家访不得少于20次、语数外任课老师家访不得少于10次、其余教师家访不得少于5次,并纳入对教师的考评机制。面对面的家访使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直接的情感接触和心灵交流,让家长不用等到家长会上“排队看门诊”,而是可以从容看“专家门诊”!
信息时代传统家访不可取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交流平台,许多教师开始不再登门“拜访”,而是采用电话、电子邮件和家长沟通,甚至直接在网上论坛、聊天室和QQ上与家长进行交流。
  对于这种新型的家访模式,许多青年教师认为非常快捷方便,但有些老教师对此有不少担忧。实验小学耿老师认为:“电话、网络家访固然好,但是这样能把孩子的事情说清楚吗?会不会使老师和家长的距离越拉越远?只有和家长面对面才能了解到许多平时在校掌握不到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家长张先生告诉记者:“我欢迎老师来家访。平时我们很难有机会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如果老师来家访,我们就可以深入交流,更好地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据记者了解,家长们普遍认为家访是一种亲切而又平等的交流方式,而且家访时教师是有备而来,对于孩子各方面的情况,老师会谈得更加透彻、全面,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也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全面提高。由此可见,即使在信息时代,传统家访仍不可替代。
家访也要创新思路
  让传统家访在今天的新形势下发挥更好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家访思路。
  博兴县第一小学李老师在家长会上与家长共同学习关于家访的一些知识,让家长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家访。每次家访前李老师都会和学生认真交谈,告诉学生自己是去发现他的优点的,让学生在家访中更好地配合自己;有些时候李老师也会和其他老师、同学一起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真挚的友情。实验中学的孙老师则是“偷偷”约见学生家长,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家长交流,让家长回家告诉孩子老师今天和他谈话了,表扬了孩子很多方面,让学生在惊喜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博兴县教育局王局长说:“老师家访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老师跑到学生家里与家长面谈,只要达到交流这个目的,不管什么形式都是可取的。学校里的家长委员会也可以利用起来,作为老师与家长沟通的一个平台。必要的时候,电话和网络家访也是效率更快捷的有效补充。”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长情感、人格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高尚情操、良好心理和正确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