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传统文化“活水” 壮成人成才“根基”

本报通讯员 刘文娟 陈桂友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小学课文《安塞腰鼓》中描绘的腰鼓表演,化身为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北小学“花样腰鼓”的铿锵鼓点、激昂旋律,不仅常常在校园里撞击师生的心扉,还曾经回响在潍坊国际风筝节的开幕式上,多次在全市运动会开幕式上敲响。
  一叶知春。“花样腰鼓”这张闪亮的名片,显示了该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修养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找准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契合点,引入传统文化‘活水’,壮大立德树人‘根基’,致力‘礼、艺、书’三合一教育,是我校近年来下大力气做的一件事。”在安丘市中小学弘扬传统文化研讨会上,该校副校长王雪梅如是说。
挖掘传统礼仪文化,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礼者,人道之极也。”走进该校,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大到一楼一馆,小到一草一木,都在说话。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师们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中关于“礼”的精华编成《小学生习惯养成童谣》和《做最好的自己•礼仪篇》读本,引领学生力行实践,学习传统礼仪,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学校还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形成了“我们的节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主题实践课程。例如,春节期间,学校组织开展“过年习俗大调查”“帮爸妈买年货”“小手拉大手,文明伴我走”等活动;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端午节,开展“包粽子送亲人”活动;中秋节,举办“亲子诗歌朗诵会”;重阳节,开展“孝老敬亲”活动,等等。学生在享受节日快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认同了中国的节日文化,接受了公序良俗教育。学校将“文明礼仪之星”纳入“每日之星”“每周之星”“每月之星”的评价体系,树立榜样,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感召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落实传统优势项目,修炼学生精神气质
  “一切艺术都是开在枝繁叶茂的知识之树上的鲜艳花朵。”在强化音乐、美术教学,以艺术修炼学生精神气质的土壤上,学校精心培育了“三朵鲜花”。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校便成立了腰鼓队。30多年来,腰鼓艺术在学校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花样腰鼓”领导小组,建立“花样腰鼓”课程研发中心,将“花样腰鼓”与音乐、体育课程有机整合,编写了《花样腰鼓表演艺术》校本教材;在《校园新体育》课程实施中专设“腰鼓艺术”章节,将腰鼓的学习与传承序列化,贯穿于各年级,再辅以“快乐腰鼓”征文、腰鼓操比赛等活动,让“花样腰鼓”在学校落地生根。
  学校的第二项传统项目——纸艺课程,简直就是学生指尖上的艺术绽放。在学校科技节表彰大会上,手捧纸艺展评一等奖证书的五年级学生曹雨涵激动地说:“我最喜欢纸艺。它取材方便,制作随心所欲,带给我无限乐趣。”
  为让每名学生写出一手漂亮字,学校教导处专设书法教学管理小组,由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具体指导,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并布置课后书法作业。学生每天完成一张30字练字纸,在班级专栏里展示评比。学校还定期举行师生现场书法比武大赛、硬笔书法大赛等,激发了学生的书写兴趣。
发挥经典育人功能,涵养学生道德底蕴
  “腹有诗书气自华。”该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后开发了传统文化与语文主题课程融合的校本教材《诵经典•铸品格•涵素养》《国学经典》《传统美德读本》《阅读考级手册》等系列丛书。学校利用每天“晨读”“午诵”“晚忆”3个时段,有序开展自读、同桌读、小组读等,设立“学生诵读星级评价记录表”,建立评价监督机制,让学生在有限的诵读时间里收获最大的价值。
  该校通过背古诗文、写读后感、讲国学经典故事、古诗配画等,探索经典文化渊源,积累经典文章,涵养道德情操。按照班级、级部、校级分层组织国学经典比赛活动。如“古诗联唱”“课本剧表演”“讲国学经典故事”“国学经典过级测试”等。经典诵读不仅读在口上、记在心里,还体现在行动上,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习惯和儒雅行为。开展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捡拾垃圾等“每日一做”活动。这些行为看似细小,但在日积月累的浸润下,学生能够养成“谦谦君子”之风,促使校园形成“诗书温馨”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