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改强内涵 打造品牌促就业
发布日期:2009-04-05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170次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郑世存 郝炳金 祝建材
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适合基层卫生领域需求的中医药人才,是摆在中医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专业是该校的特色专业。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不断深化教改,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保持在98%以上。
一、从企业的岗位需求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学校充分吸收医药企业、医院药剂科的人员参加。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再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明确专业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本专业业务范围涵盖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7种职业34个工种,涵盖了中药行业农、工、医、商4方面的主要工种。这34个工种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与中药行业的其他工种有相通性,能胜任这些岗位工作的人在中药行业内部转岗也比较容易。
二、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构建课程体系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我们采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吸收青岛农业大学及中药材生产企业的专家参与中药栽培技术方向课程设计;吸收药品生产企业专家参与中药制药技术方向课程设计;吸收药品经营企业专家参与医药营销方向课程设计;吸收药品检验机构专家参与中药分析技术方向课程设计。具体步骤如下: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市场调研情况和《中药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对34个工种的技能要求,确定本专业的能力领域(社会生存通用能力、中药行业通用能力、专门化能力),每个领域再分解为若干项具体能力,最后列出各项能力对应的课程。各门课程的能力教学目标要写入教学大纲,达标情况将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能力达标与否是判断教学成败的关键。将所列课程按性质相近程度进行归类,部分课程根据需要进行综合处理,确定各课程地位(必修、选修)及其相互关系。征求相关学校意见,并经专家反复论证,最后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计划制订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环节,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从而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即将一门课程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校教师讲,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创立了“1234”(一目标、二体系、三结合、四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培养专科层次中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其中,“一目标”是指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二体系”是指适当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继承性教育与创造性教育相结合;“四条件”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条件,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条件,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条件。
四、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我们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中药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中药栽培、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营销等二级单元模块(专门化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五、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强化实践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我们通过教学实训、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产学合作、社会调研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保证各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我们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训、教学见习与顶岗实习三部分。校内实训包含320个实训项目1070学时。教学见习包含药用植物野外教学见习1周,课间教学见习2周,毕业实习22周,共25周,以每周28学时计算,折合700学时,实践教学时数总计1770学时。理论课时(1766学时)与实践课时之比约为1∶1。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以便达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药房、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由于企业全方位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使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更为优化,真正达到了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的效果。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我们主要通过经营实习、阶段性专业实习、综合职业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来强化。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到商业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商品销售实习,熟悉商品经营的基本过程,掌握商品经营的基本技能。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通过网上模拟实习、社会调研、毕业设计来完成,使学生将3年来所学的知识、技能、专业能力等融合成综合业务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再经过毕业设计的训练,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六、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基本技能考核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一是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以理论学习为主转向以实践过程为主。
二是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训模式,为职业学校前瞻性发展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专业设置依据。职业学校的发展与企业唇齿相依,职业学校想拥有蓬勃发展的生机,必须与时俱进,与企业发展同步。企业总是站在先进生产力的最前沿。市场新产品的出现千变万化,一项新技术、新工艺的问世,一种新产品的诞生,往往就孕育着一种新职业、新专业的产生。这就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学结合将与职业学校发展与技术推广、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工学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实践技术,形成劳动技能。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往复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实行工学结合,学生既能学习理论,又能在专业理论的指导和企业技术师傅的启发、指点下,通过自身有意识的实际操作,娴熟地学会技术,增长技能。
四是工学结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加速学生的成长过程。环境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应该看到,社会环境与校园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让学生提早进入社会,了解、熟悉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对学生未来的择业和社会的用人都是有利的。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