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中常见的几个误区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 张霞 张华韵
  《新课标》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此为基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多媒体教学常见的几个误区,以供大家借鉴和改进。
  一、课件“华而不实”——造成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在课件中过多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还容易造成疲劳、注意力分散。这样的课件,误把“点缀”当“主流”,课前预设得不够充分,自然就不会有一个有效的生成。
  二、课件成为“存储教学内容的媒介”——有碍师生的教学相长
  一些教师将自己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直接制作在课件上,就连提出的问题及答案都已事先在课件上设计好了,上课时则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件的既定流程上来。表面看来,一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但这种形式的实质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由传统的“人灌”演变成了现代的“机灌”,甚至“人灌”加“机灌”。教师只充当了“动画配音员”和“解说员”的角色,既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还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课堂生成效果不明显。
  三、“人机对话”替代“师生对话”——限制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盲目地依赖多媒体,课件一放,只顾点击鼠标,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使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有时在课件中还设置了一定的信号,当学生答对题时可以发出鼓励信号(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否则发出否定信号(如“再思考一下”等)。久而久之,学生面对机器,缺乏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生动的感情交流,就会感到厌倦。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的双边活动,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动态过程的把握,才能让教学在预设中精彩生成。
  四、“模拟演示”替代“实际操作”——限制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
  多媒体可以灵活地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是,如果一味地模拟演示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就会限制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可信度不高,长期让学生接受他们怀疑的信息,必然会使他们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重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课件演示”替代“必要的想象”——限制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
  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功能,化抽象为形象,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如果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演示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即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也就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