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封无法寄出的感恩信

本报通讯员 胡怀旭
  “艾老师,能告诉我那位好心叔叔的名字吗?我要向他道谢,这封感恩信我都揣了8年了。”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一,在天津工作的王玉虎专程赶到临沭县第一中学艾桂芬老师家拜年,并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可这一次,他又失望了。
  2001年,王玉虎考入兰州大学。正当为筹集学费一筹莫展时,他有幸得到了一位好心人通过艾老师送来的3000元钱。大学期间,好心人还时常通过艾老师关心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如今毕业了,他急切想解开心中的结,哪怕只知道他姓什么,对他说声谢谢。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心愿,他等了8年还不能如愿。
  “叔叔,我虽然没见过您,也不知道您的姓名,但您的善举使我意识到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人同样非常伟大!”袁宁宁的父亲去世早,母亲改嫁,一直靠捡废品的爷爷奶奶供养上学。2007年她考入青岛科技大学,好心人资助了她4000元钱。又高兴又激动的她写了一封感恩信,但怎么也打听不到好心人的名字和地址。
  2001年以来,临沭一中一名不露名的校友每年都要拿出数万元资助成绩优异、经济困难的农村应届大学生,每人从3000元到5000元不等,在当地传为佳话。好心人,你是谁?你在哪?90名被资助的大学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我的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学生的这种做法值得大力宣扬。但我要坚守承诺,不能说出他是谁。”好心人是艾老师的学生,关于好心人,艾老师每每总会报以“恕不相告”,因为学生与她有个约定:他只是在做一件很普通的事,不愿露名,不图任何答谢与回报。
  事情要从2001年初夏说起,在临沂经商的这位校友找到艾老师,说出了愿意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想法,请艾老师帮助完成。他张口就报出5万元的大数目,并表示只要自己有能力就会坚持捐助下去。
  为让贫困大学生得到救助,艾老师的暑假从此多了一项工作:对每个拟捐助的学生进行家访摸底。夏日炎炎,艾老师头戴草帽骑车穿行于田间乡野。清晨出发,有时晚上八九点才回到家,顾不上吃晚饭,还要忙着梳理一天的走访记录。多年的师生情使得好心人对艾老师百分百信任,对艾老师开出的救助名单和金额从来没有更改过一次。
  7年的走访,让艾老师感触很多。走进一个个贫穷的家庭,看到李仲聘、刘鹏艰难中的奋斗,看到胡金柏、王玲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的欢乐与求借无门的绝望,看到在得到5000元资助款后李宝磊父子下跪感谢的激动,艾老师深刻体会到资助款的重要性——它能够从此改变很多贫困学生的命运。所以,每次走访,吃饭、喝水、坐车,艾老师从没有动用过一分救助款。
  艾老师曾有过这样一种担心,在一个缺少感恩的时代,个别受助孩子会不会很快把好心人忘掉?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这位学生后,没想到反被学生“教育”了一番:“老师,咱做点事为什么非要让别人说声感谢呢?我不能保证他们都能记住帮助过自己的人,但我相信他们都会是有良心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会有一片圣洁的土壤,因为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扶了他们一把。我只期望被救助者学业有成之后,能义无反顾地资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
  “我渴望了解这位在我人生中影响巨大的人,他为我的人生立了个标杆,教会了我如何报答社会,如何为社会为他人多作贡献。”这是王玉虎写在自己“心灵日记”上的一段话。李仲聘2006年考入河南周口师范学院。为表达对好心人的感激之情,他母亲用自家的10斤大花生米换了6斤小花生米(小花生米好吃,价格也贵),和他专程来到艾老师的办公室。一进门母子俩就在艾老师面前跪下,恳求道:“这是一点心意,无论如何你一定要转给这位好心人。”虽然艾老师几番托人给这位好心人捎去,但都被原封不动退了回来,至今这6斤花生米还静静地躺在艾老师的电冰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