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城里乡下都一样

本报记者 赵德 通讯员 郑加力
  近日,记者来到日照市岚山区最为偏僻的巨峰镇山北头小学。学校占地23亩,美化、绿化面积就达到10余亩。校园三季有花,四季长青,校园后面青山苍翠。
  当记者赞叹学校漂亮时,岚山区教育局局长孙金生微微一笑:“我们最漂亮的学校不在城里,而在偏远的乡镇。近几年,我们投入资金2.7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仪器配备,建立教师引进长效机制和培训机制,促进了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改造与调整同步
  岚山区坚持高标准科学规划,“让学校成为当地最漂亮的建筑物”。岚山设区后,针对原来全区中小学布局分散、规模小、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投资效益低的情况,在新区的城市规划中,优先确定教育发展用地,扩张教育资源。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岚山区教育局制定了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三年规划,把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作为加快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和工作重点。从2006年实施至今,全区初中由20所合并为12所,完全小学由71所合并为59所,基本达到每乡镇一所初中、每管区一所小学的合理布局。
  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岚山区始终坚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教育必须率先发展,快速发展;坚持扩大教育资源的原则,注重不因调整布局而减少教育资源,并千方百计扩大教育规模。到目前,通过政府划拨和置换等方式,在调整前的基础上新增教育用地300多亩。坚持与危房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学制改革统筹考虑,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本着“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进行,严禁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建设,确保新建校舍使用寿命平均在50年以上。
教师:管理与培训同行
  岚山区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不断激发教干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立健全教干教师考核管理机制。从2006年开始,岚山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实行中层以上教干竞争上岗,共调整股级教育干部62名,聘任中层干部240名,实现了教育干部的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初步建立起适应“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新体制。岚山区政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预算,确保实现“三个增长”,统筹管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安排校舍建设、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资金,设立贫困生救助基金,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等。建立加快高中教育发展的新体制。为加快高中教育发展,加强对高中学校的管理力度,岚山面向全省招考了12名市级骨干教师。
  狠抓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抓学习,抓培训。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下移学科重心,前移教研阵地,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广泛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狠抓队伍建设,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整体素质。组织教师每年参加一次区县级培训,而后再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邀请专家有的放矢地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发挥骨干名师的示范效应,开展名师带徒活动,一批青年教师在名师的帮助下茁壮成长。组织开展教导主任、政教主任、班主任及团队干部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各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坚持依法治教,实行民主管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若干意见》,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推进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全区中小学校普遍建立了民主参与、依法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资源:均衡与公平相依
  只有均衡,才能公平。根据岚山区教育资源的现状,从一开始,岚山区教育局就按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拉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严格落实城区学校调整规划,杜绝频繁调整造成的浪费。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规模的科学化,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充分发挥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资源共享、以强带弱、“结对帮扶”、“对口支援”等形式,促进农村薄弱校的改造和提高。对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村办小学教学点,按照规定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加强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城市与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加强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选派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校的领导班子,以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开展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活动,采取各种措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定期招考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补充当前紧缺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师资,两年共补充农村教师130名,理顺教师编制111名。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奖励等措施,提高边远学校教师的生活待遇,增加学习培训机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原来跟随父母到外地读书的孩子又转学回来了,一年之内安东卫二中就转回40多名学生。家长们说:“身边的学校办学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在城里和在乡下上学都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