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质量的均衡发展
发布日期:2008-12-24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5176次
本报通讯员 王子俊
潍坊市潍城区自2002年创立城乡教育共同体机制以来,通过师资交流、捆绑评价、物资援助等系列措施,探索出一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该区着眼于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不断深化完善城乡教育共同体机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雨露洒遍了城乡。
追求教育效果的相对均衡
“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固然重要,但核心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说到底,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实现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提高。”潍城区教育局陈国民局长说。
潍城区投资近亿元,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56处中小学实行了第二次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学校“一通二热三改”工程(“一通”,为超过1.5公里就学半径的农村小学开通校车;“二热”,为所有农村小学配齐热水、热饭设施;“三改”,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寓、食堂,达到“1人1床”和“1人1平方米”标准,厕所达到女生蹲位比例15:1、男生30:1的最低标准以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普及工程,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与此同时,该区始终坚持“内涵发展”,把均衡提高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均衡发展的核心目标来追求,紧紧牵住师资素质这个“牛鼻子”,创新城乡师资交流机制,实施城乡教学科研一体化,促进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
构建教师循环交流体系
2006年,潍城区深化城乡教育共同体机制研究被列入“全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与实验”课题,重点强化了教师循环交流体系建设。潍城区规定,年龄男不满45周岁、女不满40周岁的教师都必须承担到农村学校支教的责任和义务,时间至少1年。城区学校要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每年交流人数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5%,支教期间,城区学校的交流教师要担任备课组长,每月上一次公开课,承担课题研究,为农村学校培养1~2名骨干教师。农村学校则每年都要选派1~2名优秀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上课。城乡师资的流动机制,为城乡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
“在健康街小学的那段时间,我学到了不少全新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教学方法。”农村学校学科骨干教师辛佳青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一年,感觉收获颇丰。
“农村学校教师那种不怕苦累、敬业奉献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特别感动。”城区学校的王丽娟老师对农村教师的师德素养深为感佩。
“城乡教师的循环交流不是简单的‘走马换将’,而是实实在在的互利双赢。”潍坊八中武际成校长说。
到目前,该区城区中小学共派出支教骨干教师(含区级以上教学能手、教科研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及市级以上优质课获得者)203名,派出中层以上支教管理人员20名,占城区教职工人数的13%,支教学科涵盖小学和初中学科的90%;农村学校派出挂职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共计219名,占教职工总数的13.5%。城乡师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师资柔性流动格局基本形成。
实行教学科研一体化
潍城区教育局副局长、“共同体机制促进师资柔性流动”课题组负责人袁景瑞告诉记者,近年来,潍城区师资交流形式由最初的“互换式”长期固定交流发展为“诊断式教学指导”、“课题攻坚研究”、“团队自主创新”等多种形式,走向了更深更广层面。
赵红,山东省优秀教师、潍坊市特级教师、潍城区实验小学“赵红工作室”首席教师。她的创新团队吸收了本校10名教师和共同体学校符山小学5名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研究”,通过定期集体“磨课”、听评课和教学研讨,构建了城乡教师的“同步教室”。
如今,赵红老师首创的“单元授课模式”已普遍推广,“课堂问题100万”、“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没有体验不要写作”等教学理念得到贯彻,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花开遍了城乡。
“组建城乡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实行城乡教学科研一体化,激活了农村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农村课堂教学改革,解决了困扰我们已久的难题。”潍城区教科研培训中心刘娟主任说。
强化师资“面对面”交流的同时,该区还不断深化“网络平台互动机制研究”,通过教学论坛、教师博客、建设名师教学资源库等形式,加强城乡教学交流,全面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大面积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城乡教育共同体机制建立以来,潍城区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007年,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缩减8个百分点,城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同步提高。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