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光
发布日期:2008-11-08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382次
毕唐书
我一向不大相信所谓奇迹,特别是教育奇迹。因为,教育是潜移默化之功,是日积月累之功,很难“立竿见影”,所谓“奇迹”一类说法,往往是传媒夸大其词以吸引读者眼球的炒作,是泡沫和注水肉,不能当真。
但潍坊市高新区的教育却是一个真正的奇迹。
潍坊市高新区1993年立区,位于潍坊市区东部的城乡接合部。同几乎所有的城乡接合部的教育一样,高新区的教育开始也处在一种低迷状态,既招不来留不住好老师,也留不住引不来好生源,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
奇迹发生在最近短短两年,是和2007年上任的文教局局长丁希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几年时间,高新区创造的教育奇迹可以列举许多,例如,他们的双语学校、北海学校建校的“深圳速度”——从筹划、施工到招生,从硬件到软件,不到一年时间(双语学校仅用了175天时间),一步到位;他们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从开题,到结果,半年时间,红红火火,遍地开花;他们的绿色生态校园建设——“空中架绿”、“高密度植绿”、“立体化增绿”、“精细化播绿”,“校园栽树木,阳台养花草,墙壁挂绿藤,屋顶戴绿帽”……这样的奇迹的确惊人,但坦率地说,却没有让我找到感觉。因为就教育而言,这些都是“末”,而不是“本”。
真正让我找到感觉并让我刮目相看的是潍坊市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教育的投入,仅2007年就投入1.3亿元,用于建设高新双语学校、北海学校、东明学校等;2008年绿化又投入近1000万元,对高新区教育的大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同时,令我震撼的还有丁希辉局长这个高新区教育决策者的教育构想。丁希辉说,从走向局长这个岗位开始,他就确立了争创“国家级素质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这个目标概括为三句话:创建高品位的学校,成就高层次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高品位的学校意味着学校应当成为绿色生态美园、书香雅苑、少年科学院、社区文明窗口和和谐家园;高层次的教师意味着教师应当是教育家,教育家型的教师则意味着要有为国家培养现代公民和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追求,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质和特长,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研究课题;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具体说就是实施中小学生成长的“五个一”工程——让学生发现一位自己认同和崇拜的英雄,确立一条自我激励的人生格言,练就一个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的运动项目,培养一种愉悦心性、终生受益的文学艺术爱好,拥有一个服务社会的社区岗位。
这真是一个卓越而亮丽的教育构想,既富有远见和创见,又有可操作性。但这个构想最初并非出自丁希辉局长之口,而是我在考察高新区学校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打个比方,高新区的教育是篇大文章,那么,文章的主题和构思是我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感觉出来的,而不是丁局长事前自我标榜的。也就是说,这个构想已经变成了高新区的教育实践,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纸面和口号上。
这才是高新区教育奇迹最本质的东西。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高新区的学校——阅读这篇文章。
看点之一:
高新双语学校——“全天生活皆教育”、“每个教师都是教育家”、“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课程”
这是一所小学,建校时间只有一年,既“新”而又“高”。新,不仅学校新,而且教育理念新;高,不在教学大楼高,而在教育品位高。“全天生活皆教育”、“每个教师都是教育家”、“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课程”几句话让你为之一震,让你不敢“小”瞧这所小学。
这是一所双语学校。双语,自然一为母语,二为外语。但许多双语学校着力彰显的却是英语,而高新双语学校不同,她两者并重。在这里,母语文化氛围和外语文化氛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这里,听到最多的话是“全天生活皆教育”、“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课程”,感觉最为强烈的是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从一进校门的交通标志牌到交通安全展室里丰富的交通知识,无不是师生的智慧结晶,无不成为素质教育的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干群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等十大和谐关系营造的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影响、激励着师生。在这里,一块生动形象的安全知识展板组成了“生命在我心中安全知识廊”,唱响了生命的赞歌,培养了孩子的生命意识。
在这里,楼梯、墙壁、走廊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科技长廊的展示陶冶了孩子的情操,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中英文对照的中外名人名言,更是凸显双语特色,引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智慧;读书驿站、德育园地,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理,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双语学校的看点很多,但主要看点在课程。学校的课程分为两部分,一为显性课程,一为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的是三级课程体系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在开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选择好地方课程的同时,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落实“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课程”的课程观,开发了近30种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学科类课程、艺术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
学科类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的课程有科学素养课程(小牛顿实验、爱迪生创新课程)、书友会、小主持人、文学研究、思维训练、朗诵等8门课程。这两类课程是以学生社团的方式,指导老师除了学校的老师外,还有来自家长的义教老师和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德行教育类课程包括安全教育课程、文明礼仪课程、习惯培养课程、《弟子规》践行课程。这一类课程多以情境创设、情境演练为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亲身体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了教学目标。
艺体类课程。有绘画、书法、手工、舞蹈、健美操、武术、足球、电子琴、民乐、吕剧、声乐、围棋等课程。在这些功能教室里,教师大部分是比较有经验的老教师,那一招一式、一笑一颦,令参观者赞叹不已;学生兴致盎然、童趣无限,令人羡慕不已。据介绍,执教的“老师”大部分是学生的家长、社会名流;在下面听课的、学唱的、学画的,除了本校的教师、学生外,还有一部分感兴趣的家长。这种课程的开发,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综合实践类课程。高新双语学校共开发了四个领域的综合实践类课程。一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一学科主要通过自然观察、社会考察等形式引领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研究方案,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作为风筝之都的少年,很多学生对风筝感兴趣。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风筝是怎样制作的?带着这些疑问,袁月娥校长带领全体学生一起参观了寒亭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游乐园,实地考察了风筝扎制的过程,参观了风筝博物馆,了解了风筝的历史。回来之后,学校立即开设了风筝扎制课,请风筝老艺人讲解风筝扎制艺术;有的学生专门对风筝的历史进行考证,有的学生对风筝的种类进行归类,有的学生专门对风筝的工艺进行分析……孩子们兴致极高,说以前只知道放风筝,没想到风筝还有这么多学问。二是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高新双语学校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有一个社区服务岗位,并定期活动。每个班级都成立了3~5个校外活动社团。例如,家庭周末报卖报活动,由二年级家长提供报纸,学生利用周末上街卖报,学习与人交往,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钱的来之不易;“绿色花木认养行动”——学校的60余种花木全部由学生主动认养,由学生定时给它们浇水、施肥,同时观察记录其生长过程,学生增长了植物学知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卖废品献爱心活动,如学校的爱心基金会社团倡导学生捡起地上的每一片废纸,积累后变卖,既净化了环境,又有了活动经费,并把它捐助给贫困学生及残疾孩子。学生还通过申请担任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利用业余时间帮助管理图书,发挥学校小主人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三是网络素养课程。现代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高新双语学校开设网络素养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观念。四是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学校利用自己高标准学校食堂的优势,把食堂当作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让他们定期到伙房帮厨包饺子、择菜、打扫卫生等,体验厨房师傅们的辛苦,在劳动中形成劳动技能,树立职业意识。学校专门开设家长讲堂,如律师的法律讲堂、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辅导课、医生的保健知识等,请家长讲自己的专业,谈自己的工作,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向学生展现各种职业的魅力,引导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据现场的一位二年级家长介绍,孩子原先回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从转到高新双语学校后,主动承担起家庭中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甭提有多高兴了。
袁月娥校长自豪地说:“这些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多学生觉得在学校里学习不再枯燥,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找回了自信,找到了自我。”
隐性课程每一个学校里都有,只不过有的学校不善于挖掘和总结。这是一个教育境界问题。高新双语学校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和构建,集中体现了其教育的高境界和高品位。
据袁月娥校长介绍,双语学校的这一课程的资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在高新双语学校学生的眼里,所有的老师都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比如老师的师德,老师的教育艺术,老师的勤奋、敬业、踏实、认真,老师的责任心、爱心、追求等,无形之中都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到力量,感受到智慧,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所以,高新双语学校特别注重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二是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内绿树成阴,鸟雀和鸣;教室窗明几净,温馨静谧;走廊墙壁“笑逐颜开”,与学生“谈天论地”、“嬉戏玩耍”。学生以树为友、以天地为师,“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校园里书声琅琅、歌声阵阵,让人时时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是学校对学生的纪律、卫生、文明礼仪等的要求和管理。学校利用小班化(每班最多36人)和在校学生绝对数少的优势,在一个月内,按照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全面“规范”。各种“规范”和随时随地的教育,渗透着学校的育人目标和育人思想,对学生起到了“正心”、“修身”的作用。
四是学生。通过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在学生中营造“拾金不昧、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氛围,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引领。
袁月娥校长说:“四种隐性课程的开发,在高新双语学校的学生心里深深打上了学校文化的烙印,一走进校门,就能看出他们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学校还提出了隐性课程显性化的要求。比如,教师文化这一课程资源,当认识到自身就是一个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时候,老师们自然而然会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内驱力。因为学校已经把老师的言行提到了‘课程’这样的高度去重视了,自己稍一疏忽,就有可能成为不良的课程资源,而使自己的教育功亏一篑,他们怎能不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呢?”
按照课程设置的要求,高新双语学校还建有三大实验室:科学实验室、生物标本室和探究实验室。要求凡是教材涉及的有关内容都到实验室去上课。这样做的好处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养成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并能用科学的方法探究;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研究的参与者、指导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同时把师生探究的目光由实验室延伸到生活中,凡事想探个究竟,使他们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生活中处处皆科学,从而不断迸发创新的激情。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高新双语学校提出的目标是:每位老师开发一门学科以外的校本课程。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开发部,负责课程的开发、管理和评价,带领老师们认真分析,列举隐性课程的因素,制订隐性课程的标准,然后通过做磁石般的老师、打造魅力课堂,凸显隐性课程的作用,并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课程结构,使之真正成为夯实学生成长的基石。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高新双语学校,“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课程”将学校“全天生活皆教育”的理念落到了实处,使“每个教师都是教育家”成为可能,从而让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光辉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创造性的拓展,焕发了新的生机。这是高新双语学校教育的高品位、高境界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
看点之二:
北海学校——实施多元教育,把学校变成学生幸福人生的起飞点,让每一个家庭收获孩子成长进步的喜悦
北海学校,一听名字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的眼睛为之一亮。
熟悉历史文化的人对“北海”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一看到这两个字,立刻就会想到孔北海——3岁让梨的东汉孔融,想到李北海——唐代大书法家李邕。这两个文化名人都当过北海郡(辖地在潍坊市)太守。所以,北海学校起笔就不凡——在名字上就占了先机。
北海学校同样是一所建校仅有一年时间的新学校,几乎没有历史,但张世华校长和这里的老师们却成为创造历史的人。
北海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实施多元教育,为学生的快乐人生、幸福人生奠基;让每一个家庭收获孩子成长进步的喜悦,把学校变成学生幸福人生的起飞点。
实施多元教育是潍坊市市委书记张新起于2007年教师节到北海学校看望教师时向学校提出的建议,并得到了张世华校长和全校教师的认同,很快转化成了各个方面的教育实践。
多元教育是建立在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之上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能的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它们是在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目前,加德纳教授已确认的智能有8种: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还有多种智能尚在取证和研究阶段。这8种智能都各有其独特的能力表现,了解这些表现可以较有效地评估学生的智能强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更好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北海学校的多元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化、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教育理念多元化等。
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化。一是教师队伍构成多元化。利用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实施“千名名家进校园”活动,引进社区的名家艺人、能工巧匠,建立“名家讲坛”;在学生中发现培养“小先生”,挖掘学生资源,让有特长的学生教其他学生;引进港台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外籍教师。二是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呼唤个性化的教师。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勇于探索,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最有利于发挥自我优势的教学之路。在学校教师队伍中,有全市乃至全国的知名教师、骨干教师,也有新毕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有积累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也有研究型教师;教师中有的擅长学科教学,有的擅长班级管理……对此,学校兼容并包,并为其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平台。学校鼓励教师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个性,倡导教师在学术方面百家争鸣,提倡让每堂课成为教师个人的作品,以学生的接受度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并根据教师队伍的现状和每个教师的特长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元化课程,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从课程的内容上,设置德育课程、文化课程、艺体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体育类课程;从课程性质上,设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要求上,设置必修课程和自选课程;从课程表现形式上,设置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逐步构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教无定法。课堂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体现在组织结构多变、选取形式多样、激发思考多维、培养能力多种等方面。结合本校实际,语文学科以“课内海量阅读”为依托,积极推进“朝阳读书计划”;英语学科以“走班制”为主要课型;数学等学科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构建为主要形式,配合讨论式、演讲式、对话式、答辩式、表演式、专题作业式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灵活处理。学校在充分开发综合实践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评价手段多元化。推进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行有分数评价和无分数评价相结合,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基础知识考察和技能操作考察相结合。采用多元化评价,变分数评价为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成长过程,使用学生成长记录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既展示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又检测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学生纪念册具体设计时,立足于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表现的简单评价模式,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注重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积累,努力放大评价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使用上,学生是记录册评价的主体,老师、家长则是评价的伙伴。记录册分别为学生、家长、教师参与评价留下了足够发表意见的空间,通过记录册这个平台,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同时,通过评价,为学生留下有价值的文字材料。
记录册里有我的档案、我的自序、学生成长过程评价标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标准。然后按照初中三年分三章,每一章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习目标都设有不同的格言引导和栏目。例如,我的成长札记、单元成绩自我分析表、比比看今天的我是否比昨天进步、老师为你感动自豪、期中期末个人学业评价表、我阅读的书一天天在增加、我喜欢读的书、我的个性特长、我的金牌榜、我的综合实践活动、孝心无价尊师永恒、心语长廊、开心一刻、异想天开、我的得意之作粘贴、标志性成果。每一章最后都有年度小结:播种的初一、耕耘的初二、收获的初三。最后附初中历程回顾、我的自荐信、教师推荐信、家长评语、WAT考试成绩、中考学业成绩、中考实践技能成绩等项目,与中考改革和高中招生衔接,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成长记录册一出台,就让老师、学生、家长耳目一新,并深受他们的欢迎,各方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名初中学生写道:“进了北海学校,拿到了一本《学生成长记录册》,从此它就成为我的知心朋友。每当我灰心丧气时,看看我的豪言壮语,体会写它时的豪情壮志,便顿时精神抖擞,心旷神怡;每当感到无聊乏味时,看看成长札记,一件件趣事与一个个烦恼,使我在欢乐中找到了动力,使我在反思中又想起人生目标,心中便再一次斗志昂扬了;每当我对自己失望时,看看金牌榜,瞧着一个个荣誉,我又打起了精神;每当我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时,看看单元成绩、学业评价,嘿,还有好多不足呢!还是小心谨慎些吧!”许多家长也写来了使用成长记录册的感受:“这份成长记录册,一方面记录孩子成长中的酸甜苦辣,给孩子留下思考和回味,另一方面还帮助我们家长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思想、孩子的进步、孩子的烦恼,使我们教育孩子更有针对性。同时,还是家长和学校联系的桥梁,有利于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历史,不在时间,而在内涵。有时间没有内涵,等于没有历史。北海学校建校虽然不到一年,却已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其内涵的厚重让它具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为此,张世华校长和北海学校的老师们有理由感到自豪。
在北海学校,一个深入实施多元教育的新项目——创建“北海少年科学院”,也正在着手实施,这将成为学校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亮点。
看点之三:
东明学校——开展职业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让追求目标点燃上进的激情,激发人生的原动力
在潍坊市高新区,东明学校以“四园”、“五林”、“六阵”而远近闻名。“四园”为百果园、百花园、百树园、盆景园,“五林”为银杏林、翠竹林、法桐林、青桐林、柿子林,“六阵”为玉兰阵、杏树阵、樱花阵、海棠阵、榕树阵、女贞阵。“四园”、“五林”、“六阵”让这所学校“旧貌换新颜”,焕发出了绿色生机,而“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则让她拥有了品位和高度。
教育,首先要解决一个动力问题。高新区东明学校在方海华校长的带领下找到了答案。“用未来思考今天”,学校开展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旨在点燃老师和学生上进的激情,激发其人生的原动力。课题围绕“为学生终生幸福指明方向”这个中心,通过与家长沟通,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早确立人生目标,以利于开发人生潜能,为实现美好理想奠定基础。
“人生教育规划”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学生学会用未来思考今天、对待今天,从而选准定位,立足现实,朝着目标努力,发挥期望驱动效应。
“人生教育规划”是引导而不是代替,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人生选择,不能将教师的态度强加给学生,更不能伤害学生。
为此,学校首先让学生进行“5个体验”,作为深化认识,开启选择的动力。
角色“模拟性”体验。在元旦之前,各班组织了一场角色模拟文艺汇演,有的学生以相声对白形式模拟角色,有的学生以小品的幽默形式模拟角色,有的学生以话剧表演的形式模拟角色,全体同学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受到了很好的自我认识教育。
角色“观摩性”体验。在寒假实践性作业中明确规定,每个同学用一天的时间,到商店或其他服务行业,认真观察服务人员一天的工作流程,最后写出不少于1200字的观摩体会。
角色“锻炼性”体验。2008年春节期间,要求每个学生到商场企业,实际参加一天具体岗位的锻炼,立足岗位找感觉、谈体会,并要求学生写在寒假作业上。
角色“错位性”体验。2008年3月,每班组织一次角色错位体验主题班会,让不会唱歌的唱歌,让不善跳舞的跳舞,让不善表达的演讲,让写字差的进行书法表演等,使学生体验错位的感觉,从而增强选择的主动性。
角色“适应性”体验。要求每个学生当一天值日班长,当一天班主任,当一天生活管理员,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做一天饭等,将扮演这些角色的体会写下来并在主题班会上交流。
通过“5个体验”达到了5个目标。即
了解自我——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
定位自我——解决了“我将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把握自我——解决了“我将来要干什么”的问题。
驱动自我——解决了“当前我怎么干”的问题。
实现超我——把学生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为其终生幸福奠基。
“5个体验”是东明学校最具创意的一项“人生教育规划”活动。
“人生教育规划”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学生群体需要特长教师。诸如满足兴趣的、培养爱好的、造就特长的、发展技能的、健身锻炼的、了解社会的、理财投资的、营养益智的、娱乐休闲的、搜集故事的、动手创新的……种种个性化需求,单凭学校现有的教师已无法满足,引进社区资源,方能拓宽素质教育渠道。在此背景下,东明学校通过兴办“高新区市民学校”,实现了学校物质资源与社区人力资源的置换,广泛吸纳社区个性化特长人才,解决了一个个棘手的难题。
一是敞开校门,让学校真正成为市民的学校。2008年1月,学校申请的“高新区市民学校”经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学校的物质资源(功能教室、体育场地、音乐器材等)在双休日、节假日全部无偿向社会开放。健身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手球俱乐部、武术俱乐部、舞蹈俱乐部、曲艺俱乐部、集邮协会、收藏协会、理财协会、营养益智协会、手工制作协会、养花训鸟协会、书法篆刻协会、摄影艺术协会、钢琴演奏协会、国画艺术协会、民间艺术协会等纷纷到市民学校落户,一批大学教授、企业经理、文化名流、能工巧匠、民间艺人都成为“市民学校”的教授。广大市民带着希冀、兴奋、激情来到这里,形式多样的技能训练丰富多彩,诱人的协会讲堂情趣盎然,“市民学校”真正成了市民节假日的乐园。学校向社会开放,畅通了社会认识学校的渠道,融洽了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增加了学校向市民展示的机会,增进了市民与学校的感情,为建设和谐社区贡献了力量。
二是融入社区,使社区资源成为学校的活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源头的活水在社区。学校对社区开放,招来了大批有志趣、有知识、有技能、有特长的奉献者。上述俱乐部教练、协会主讲人,不仅活跃在双休日、节假日的“市民学校”舞台上,而且成为东明学校课外活动的志愿者,学校社团活动因此有了义务引领人,各种课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潍坊“武之星武馆”教练孙爱文,已成为学校武术队业余教练;潍坊体校手球全国冠军队主力王向东,已成为学校手球队教练;潍坊博文书社的胡晓旭,已成为学校书法业余教练;潍坊医学院体育教授王儒涛,已成为学校足球队业余教练;潍坊学院体育系教师石宁、赵方春、黄钰莹,分别成为学校篮球、排球、乒乓球业余教练;民间艺人潘东成为学校钢琴班、合唱团业余教练;退休教师马明之,成为学校养花训鸟爱好者的业余教师;潍坊学院曲振国教授,成为学校“亲子共成长”工程的特邀顾问等等。
思路就是出路。兴办“高新区市民学校”,通过挖掘社区资源,首先解决了学校个性化特长教师缺乏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有个性特长的社会兼职教师已有32人加盟东明学校,成为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满足了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的需求。学校建立的学生社团已达32个,学生人人加入了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人人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爱好的空间。同时,学校和社区和谐共建,也深化了校本课程,拓宽了素质教育渠道。学校已开发出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36种,优化了选修课和活动课,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
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学校应当是社区文明的窗口和和谐家园,应当促进社区、社会的全面进步。理想的教育应当如此。只有这样,教育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而这一点,东明学校开始做到了,高新区的许多学校开始做到了,这就是品位,这就是高度!
“创造高品位的学校,成就高层次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要把这样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并不容易。但短短几年时间,在潍坊市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强力支持下,丁希辉局长做到了,高新区的校长和老师们做到了,这当然是一个奇迹。
教育的本质在人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一个是“培养什么人”,一个是“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人文意义所在,教育的灵魂所在。而在这两个方面,潍坊市高新区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答案——答案就在丁希辉局长的教育构想中,就在高新区学校的孩子们身上,就在高新区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们身上……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