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应当注重心灵的涵养
发布日期:2008-10-21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479次
陕声祥
建设校园文化,办有品味的学校,成为当今学校追求的目标。于是,一些学校不惜重金装潢门面,布置景点,架设宣传标牌。学校内往往可见字体硕大的标语口号,诸如“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生的幸福奠基”、“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等。看到这些豪迈的标语口号,笔者不禁有些惶惑:这就是校园文化吗?
当今校园文化太注重物的建设,而忽视心灵的涵养,以至谈到校园文化,我们常常会想到气派的大楼、精致的标牌以及花坛景点、文化橱窗等。真正的校园文化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隐的东西,是对某种价值理念的尊崇、敬畏和传承,是一种以文“化”人的隐形力量。
前不久,读到这样一则令人深思的故事:上海某学校办公楼前有一棵柿子树,每到秋天,苍劲的树枝上挂满黄澄澄的柿子。学校独出心裁设立“金柿子进步奖”,每年9月1日开学典礼上,奖给上一学期有进步的学生每人一个“金柿子”。于是乎,学生人人都想得到树上的“金柿子”。有一个学生从倒数第三上升到倒数第七,也得到奖励。后来他发奋学习,考上复旦大学,上大学后还念念不忘那个“金柿子”给他的鼓舞。
校园里的花木通常只起装点校园的作用,而这所学校却把它们转变成激励学生的校园文化,使其真正起到了以文“化”人的效果。
故事中的学校,让学生的心智伴着自然的节律与校园里的果树一同成长。秋天果熟,用成熟的果实激励进步的学生。这是一种活生生的,不断在生长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校园土壤的、契合师生心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应该有促进师生发展的内涵,与师生的思想、心灵、生存状态有某种无形的牵连,它是价值的指引、精神的感召、行动的催促。如果没有主体的向往、尊崇、维护之心,纵然形式多么美妙,装饰多么抢眼,也无异于一种招摇,算不上真正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应该是富有诗意的。它作用于师生灵魂,不是靠外力的锻造。没有谁去命令,可是它激发出的力量却是那么强大持久,令人惊叹。
校园文化的呈现,也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仪式)。人是集体的动物,仪式可以强化人的荣誉感,彰显主流的价值观。现在很多学校以考试为中心,与考试关系不大的各种仪式简化了,各种活动压缩了,甚至学生毕业,学校连毕业典礼也略去。所以,尽管我们的教师很尽职,我们的很多学生也成才了,高就了,可是学生离校后,对母校的感情淡漠,全无“池鱼思故渊”之念。这与校园文化的阙如难道没有一定关系吗?
如果有校园文化的长期浸染,学生身上打上了母校的精神烙印,还能忘掉母校吗?即便跳出“龙门”,他也一定会感念“故渊”——他的母校,因为那曾是他心灵的家园啊!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