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全民体育发展的根基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取得骄人战绩。但令人担忧的是,面对金牌大国的光环,很多人如痴如醉了,飘飘然了,由此也引发了新一轮“金牌大国”和“体育强国”的争论。对此,笔者比较赞同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的观点:我们国家是金牌大国,但不是体育强国。金牌总数上的突飞猛进,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可以把“体育强国”的帽子戴上。
  “体育强国”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包括体育基础设施、公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公众的体育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全民体育发展水平才是衡量体育强国的客观标准。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发展的基础,广大青少年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因此,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才能打牢全民体育发展的根基。
  客观地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学校体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大青少年的健康素质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尽管现在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体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2005、2006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这些数据在给我们以强烈警示的同时,更应该唤起全社会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的意识。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决纠正应试教育的错误倾向,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尽快改变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要建立青少年体育投入保障机制。要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健康素质,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设施配备,确保农村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并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动多样的体育活动。
  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两个保证”。一要保证开足开好体育课,使其不被挤占。二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要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团队和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
  要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的督导制度、学生健康监测制度和体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全方位、动态化的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评价体系。要将体育锻炼与健康状况作为学生成长记录的重要内容,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其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
  要充分挖掘社会体育资源,不断拓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外延。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应当积极向学校和学生开放。要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鼓励社区组织青少年开展有益的体育活动。
  陈至立曾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说:“奥运会属于全体人民,但更属于青少年。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不仅在于奥运会本身,更在于我们以奥运会为契机,促进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提高体育水平和健康素质,振奋民族精神。”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少年体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让奥林匹克精神永远照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