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教育资源向百姓敞开大门

本报记者 李恩建
  一个占地50多亩、硬件设施并不差的街道中学,连续数年每届只有100来个学生入读。今年,这所中学却一下子拥进了650多名学生,学校预留的教室一下子“爆满”。这所学校就是临沂市兰山区银雀山街道中学。8月26日,也就是在兰山区各中学招生报名的前一天,银雀山街道中学挂上了“临沂第六中学西校区”的牌子,银雀山街道中学正式成为临沂城区名校——临沂第六中学的另一个校区。
  从无人问津、片区生源纷纷择校转学,到学生快乐入读,变化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按照兰山区政府文件规定,临沂六中与银雀山街道中学联合办学后,银雀山街道中学建制保留,挂牌为“临沂第六中学西校区”。两校联合后,在同一校长(法人代表)领导下,实行两校各设置执行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的办法开展日常工作。同时,总校还对两校现有教干及其分工进行了统筹安排,省特级教师、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被派往西校区担任执行校长,一名全国优秀教师也被安排到西校区担任班主任。临沂六中从整体到局部的管理体制被全面复制到西校区,教师、学生、家长由此看到了临沂六中西校区腾飞的希望。人气有了,路子有了,干劲大了,临沂六中西校区开始从恼人的恶性循环中渐渐挺直了腰杆。
  在兰山区,像临沂六中和银雀山街道中学这样的办学联合体不止一家。去年,兰山区教育局就把“临沂三小一年级部”的牌子挂在了离临沂三小不远、规模只有十来个班级的朝阳小学的大门上。兰山区教育局倡导全区学校间开展“手拉手”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强校和弱校之间“校际合作、双向交流、共同发展”的办学思路,还向社会公布了基础教育的第一批七组教学联合体,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教学联合体与划片招生同步实施,城区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差别越来越小,教育的均衡发展也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可,“择校热”开始在一定程度上降温。
  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择校热”,还在于城乡之间教育水平有差别。为了缩小城乡学校间的这种差别,实实在在让优质教育资源向百姓敞开大门,兰山区教育局一方面每年招聘300名左右大学毕业生补充农村教师队伍,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促进农村教师观念更新;另一方面对从周围县区调入的优秀教师实行到农村支教三年的做法,带动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同时,兰山区教育局还通过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有农村任教经历以及实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措施,让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扩展,为农村义务教育带去了一股浸润着改革创新思想的教学管理新风。
  为了让农村中小学能够留得住优秀教师,前些年,兰山区一直对农村教师实行浮动工资制,出现了同等条件下的教师,农村比城里工资高的现象。近几年,兰山区区、镇两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校舍改造到内部配置,中学和中心小学按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村小按市级或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出现了一大批“花园式学校”。
  在全面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兰山区地方政府及学校还从“吃、住、行”等方面尽量为教师提供方便。首先是“吃”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过去没有人愿意去村小,主要还是吃住不方便。现在,兰山区各镇中心小学做法基本一致,走教的青年教师,白天在村小上班,晚上统一回到中心小学住宿,一日三餐至少有两顿可以吃在中心小学,甚至有些还是吃的免费餐。其次是“住”,近几年,兰山区各镇中小学在解决教师居住问题上主要形成了两种做法:一种是把教师住宅小区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为教师单独建立教师村、教师住宅小区。另一种则是校园宽敞的学校直接在校园内建教师公寓,这样既解决了青年教师的集中居住问题,也起到了护校的作用。第三就是“行”,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到村小任教,镇中心小学有的给下村的青年教师买自行车,有的则干脆配了班车,有的发交通补贴。
  青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引导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是学校一个重要的职责。在兰山区,农村中小学每个周基本都有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有些学校还开办教师读书沙龙,实施教师“万元读书工程”。这不仅活跃了教师的生活,也丰富了教师的头脑。更重要的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农村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广大农民子弟可以在家门口实现“上好学校”的愿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