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栾聚谦
    2008年5月17日,“全国语文名师观摩课”在东营举行,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名师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为会议代表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课堂。听课中,我时而激动,时而振奋,但之后留下来的,却是对课堂教学的深深思考。
    3位名师风采各异,亮点不同,但引领孩子们细读文本却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从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入手,一步步品出了林冲礼让、谦让、忍让、宽让的性格特征。五年级的学生,对林冲的性格特征解读得如此到位,令我们折服。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也是通过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把两小儿之间辩斗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而且对辩斗产生的原因以及辩斗带来的思考,体味得非常精到。而窦桂梅老师的《丑小鸭》名篇品读课,更是通过“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了文本,学生就像自己成了丑小鸭,和文本中的丑小鸭一起紧张,一起兴奋。三个课堂上,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始终让我们惊叹。3位名师让我们知道:在课堂上,老师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
  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倡导教师采用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课堂,把过去教师“讲”的环节大大简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简约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恰恰相反,教师不仅不能简约,而且必须钻进去,挖掘教材的深度,提升教材的高度。3位名师的课堂上,都不是用自己的理解取代孩子的理解,而是始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引领孩子读出文本的“味道”,悟出文本的“内涵”来。于永正老师反复提醒:“孩子们,我们是读书,不是读字。”因为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指导,使学生们读出了味道,对文本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窦桂梅老师引领学生读文本的时候,也是不乏指导,当然这个指导不是老师取代学生读,而是“引领”。比如,学生在读“一大片油麦菜绿油油的,黄澄澄的”时,她就提醒:“我怎么听着像是一小片呢?”这样的引导词,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喜怒哀乐在学生的品读中逐渐被品味出来。
  高度是学生向上的姿态,深度是文本内涵的基点。在简约的课堂上,教师更应该全方位把握文本,深刻挖掘文章的内涵,然后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视课堂,带领孩子们一步步走向老师期望的高度。我们反对把教师的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不反对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反对把结论抛给学生,但不反对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反对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但不反对在过程中对学生的即时点拨;反对简单地指责学生,但不反对对孩子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进行正确指导。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文的高度还有吗?
    老师,你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请带领学生走得远一些,再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