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偏远农村教师的健康状况

本报记者 王万刚 通讯员 王永洲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偏远农村教师长期在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工作,其身体健康状况缺乏人们足够的关注。记者最近对某山区县农村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问题之多,令人忧虑。
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记者在某山区县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部分偏远山区乡镇的12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除了14名教师因患肝硬化、脑血栓、视网膜脱落等重病永远失去了工作机会外,还有大批教师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咽喉炎的教师达到了43.6%,患肠胃疾病的教师为27.57%,心脑血管存在问题的为27.21%,腰椎、颈椎存在问题的为33.88%,血压或血液指标异常的为29.37%,肝胆存在问题的为4.14%。另外,许多教师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存在失眠、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竟达到了67.03%。这一系列数字表明,教师的患病率已经远远超过一般人群。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在一处不足500名教师的山区乡镇,一年内有9名教师相继去世,其中有两名在职教师不到50岁就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出现这么多问题,令人担忧!
偏远农村教师,你为何如此身心疲惫?
  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了,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了,而偏远农村教师的健康状况却如此令人担忧呢?
  生命透支让教师身体提前老化。据统计,在记者调查的644名在职教师中,有367名是由民办教师转公办的。这部分教师的平均年龄在53岁左右,他们在转公之前既是农村教育的骨干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一年四季放下书本扛锄头,忙完教学忙农活,一个人扛着两副重担,不论在精力上还是体力上都已经严重透支。而正是生命的过度透支,使他们的身体提前老化,50岁左右便疾病缠身。
  社会原因让教师精神压力过大。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这种过高的社会要求和职业定位使教师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当今社会,众多学生家长不仅对子女寄予厚望,同时也对教师的工作期望过高,孩子在学校稍有差错便向教师“兴师问罪”,有的甚至向上级领导或媒体“告发”。不查则已,一查,就是没有问题也会给教师心理上增加一个沉重的包袱。
  经济原因让教师左右受挤。从年龄结构看,现在的农村教师大都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偏上阶段,还在世的老人大多数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孩子小的上高中、上大学,大的刚参加工作,要买房、要结婚。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不小数目的经济来源作后盾,而农村教师的配偶又大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家庭收入主要靠教师本人。中级职称每月一千二三百元的工资收入相对于现在的物价,维持基本的生活尚不富裕,面对家庭的一项项大额开支,他们不得不东挪西借,左右受挤。
  工作压力让教师不堪重负。老龄化使得农村教师不论在体力上还是精力上都已处于劣势,然而师资力量的薄弱又不得不让他们继续挑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担走下去。面对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们不得不每天工作和学习十几个小时去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业务进修、家访、撰写论文、听课研讨等等,加之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理,又牵扯了他们许多精力,职业特点又注定了他们必须长期“坐”、“站”、“讲”……所有这些,导致了他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
  人事制度改革让教师疲于竞争。农村教师的工作本来就是繁重的,精神压力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然而一轮轮的人事制度改革又不断加压。一年一度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年终工作考核评价等都与教师的个人利益紧密挂钩,这又怎能不让他们去疲于竞争呢。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小学,虽然班额不大,学生不多,但由于各科教师不配套,有的教师不仅教着语文、数学等“主科”,还兼着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等“副科”,有的教师还教着复式班,一周要上30多节课。这么大的工作量,本来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再让他们参加人事制度改革,去自我加压,去与年轻人竞争,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自然可想而知。
  健康意识淡薄使教师积年成疾。人到中年以后,本该定期检查身体,可作为农村教师,除去经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外,往往还缺乏健康意识,自觉身体底子好,没啥大毛病,平时一般不会进医院的门。就是有的教师感到头疼脑涨、胸闷气短、腰酸背痛、双脚乏力、颈背僵硬、失眠健忘、视力模糊、心情烦躁等,也认为是正常的职业病而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如此,小毛病不重视,长年累月便成大疾。
关注偏远农村教师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
  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在农村,偏远农村教师担负培养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重任。所以,提高农村教师的生命质量是社会、学校乃至教师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让农村教师“富”起来。与城市教师相比,偏远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更苦,工作条件更差;他们占用的教育资源更少,付出的劳动更多。但从当前的收入分配上看,却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越是经济基础差的地区和偏远地区,教师工资越是低,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工资还常常被拖欠。在调查中,广大农村教师虽然理解政府的难处,但对这种差距还是非常苦恼的。因此,政府要从经济上为农村教师改善生存状态,就必须完善教育经费的统筹机制,在当地县级财政紧张时要适当补充资金。农村教师只有更“富”一点,身心健康才能更有保障一些,他们才不至于因经济原因而舍不得查体、舍不得花钱看病。
  各类学校要把教师的身心健康“管”起来。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尽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要从加强教育科研上减轻教师的备课和作业负担,更要积极在教师中普及健康知识,如通过校园网、广播站、校报校刊、黑板报、宣传专栏或举办保健知识讲座和开设健康知识选修课等方式,向教师宣传和灌输健康知识。
  同时,学校还要为教师配备必要的图书、必要的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设施,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读书,或锻炼,并以此释放压力,增进健康。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校要成为教师定期检查身体的组织者和督促者。农村中小学经费自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不论怎样,学校都要把教师的健康检查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因为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广大教师更要自我关注、自我调节,提高生命质量。快乐与否,健康与否,教师自己是最关键的因素。面对工作压力,教师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就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快乐,因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教师尽管工作很辛苦、很单调、很繁琐,在工作中会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事,但只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工作和生活就会多一些色彩、多一些轻松。同时,教师应当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快乐生活一辈子”的观念,主动学习并掌握一些健康知识,了解自己身体的特点,更好地预防疾病;要增强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要坚持定期查体,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持之以恒地加强自我锻炼,让“每天锻炼1小时”成为自己雷打不动的好习惯。
  影响偏远农村教师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提高偏远农村教师身体健康水平的建议也不止以上几点,对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并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