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山东高校逆行者

记者 张雨潇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
  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时刻,晚上七点半,莒南县,孙宪洁正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此时,来自工作单位的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请你以最快速度赶回济南,支援湖北!”放下筷子,孙宪洁立即订了回济南最早的火车票。4个小时前,她刚刚从工作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结束值班后赶到婆婆家,和家人团聚。作为一名呼吸内科主管护师,孙宪洁已经连续5年因为值班没有回家过年了。
  而在万里之外的新疆乌鲁木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秦文刚回到老家,与父母团聚,就接到了集结通知。“其实,我早就做好了去前线的准备,这几天一直在等‘集结号’。”秦文说。为了能让她在走之前吃上一顿饺子,爸妈一边埋怨着她的“傻”,一边忙活着包饺子,把所有的不舍都包在了饺子里,希望她能平安归来。
  24小时内,山东各高校附属医院的各个微信群里,“我报名!”“我参加过抗击非典,有经验!”“我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请组织上优先考虑我!”“我是共产党员,在国家需要面前义不容辞!”……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请战信息,传递着积极参加疫情阻击战的热情与决心。
逆风前行,目的地:湖北!
  正月初一深夜,138名像孙宪洁、秦文一样的医护人员,作为山东首批援助湖北的医疗队队员,在济南遥墙机场集结出发。候机厅内,有手捧鲜花准备出征的护士,有与爱人拥抱告别的医生。离别,是为了更好地重逢。而他们此刻的分离,是为了让更多人健康地团聚。
  1月28日,正月初四,第二批山东赴湖北医疗队队员也集结出征。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主管护师唐坤就在此次出征的队伍中。平时听笑话都能脸红的她,面对采访显得有些为难:“我也不知道说什么。这就和消防员一样,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上。我们当然是哪里有疫情就往哪里冲!”内向的她说出这句话时,目光如炬。
  截至1月29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先后选派两批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共计85人,携带大批物资和设备赶赴湖北。他们中,有的初为人父或人母,有的家中老人已过花甲,但他们义无反顾,辞别父母和孩子,带着家人的牵挂和不舍,在深夜里逆风前行。
抵达前线,打响生命保卫战
  1月26日凌晨,山东省首批医疗队队员抵达湖北省黄冈市。黄冈市临近武汉,是山东对口医疗援助的城市,也是湖北省除武汉外疫情最严重的城市。
  白天,医疗队员们抓紧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知识,练习防护服的穿脱。“防护服和以往不同,外面还有一层防渗隔离衣。穿上隔离衣后,还得戴上护目镜。我刚穿上就有点喘不过气来。但这些都是小问题,我们能克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护士李玉珍与队友一遍遍练习穿脱防护服,一遍遍互相纠错。“来之前,我就做好了剃‘寸头’的准备。和我一起剪发的还有我们山东医疗队的十几名女战友。”为了更方便穿脱防护服,更好地照料病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科主管护师张静静把头发理成一寸多长。“女孩子都是爱美的,但这个时候,尽快遏制疫情比秀丽的长发更重要。作出这个决定,我不后悔。”她说。
  当天晚上,山东首批医疗队与黄冈市当地医院进行对接。“考察结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得多。这里的条件很差,物资短缺,医护人员紧张。队员们几乎是在连轴转。看着他们疲惫的神态,我真的很心疼,恨不得马上顶上去,让他们歇歇!”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李洪波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目前,山东的两批医疗队队员都被安排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这里是黄冈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因疫情到来而被提前改造启用,被称为黄冈版的“小汤山”。1月28日晚,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ICU已初步筹建完毕,基本具备收治病人的条件,于1月29日零点以后开始收治病人。
  1月29日零点到4点值班的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李颖霞从前一天晚上9点开始就不敢再喝水了,怕中间上厕所。她说:“凌晨1:25,第一位病人来了。我们立即投入战斗!”在这里,一场生命保卫战已经打响。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护士李玉珍来到黄冈的第一个夜班,她所在的病区转来了12名刚刚确诊的病人。凌晨2点,一位63岁的老大爷按响了呼叫铃。他因外出而感染病毒,一个人在这里接受隔离救治。他需要一杯水,但又怕麻烦护士,犹豫再三终于鼓足了勇气。李玉珍马上给他拿来了水。“他的表情很无助,又特别不好意思。他说:‘谢谢姑娘,谢谢你们来支援我们!可千万别被我们感染了啊!我要是有力气,就给你鞠个躬。’” 李玉珍说。“谢谢”是李玉珍那一夜听得最多的词。她深切地感受到,在那个寒冷的冬夜里,自己为他们带来了战胜疾病的勇气,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那一夜,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专业副主任医师张鲁在重症组收治了6名危重患者。因为没有暖气,那一夜,张鲁取暖基本靠走。为了节省防护物资,全组夜班医护人员连续10小时未脱防护服。
家乡传来好消息,黎明就在前方
  就在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们在前方奋战时,1月29日,一个好消息传来:山东省首例确诊患者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病愈出院。
  而在这个好消息的背后,是几十名医护人员不分昼夜的努力。
  据悉,这名患者入院第三天,病情就开始急转直下,迅速发展成重症。患者担心自己或许再也醒不过来,因而接连几个晚上不睡觉。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康复。
  “看着我给你示范一下鼓腮呼吸:先慢慢地深吸气,把嘴收成吹口哨一样,再用力向外呼气。你能行,坚持住……”在隔离病房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疗专家组组长孙运波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训练。这一幕却让旁边的医护人员热泪盈眶。为了让患者看清自己的口型,知道如何用力,孙运波竟然摘下了口罩。隔离病房的护士长王刚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长期陪伴在患者身边,并进行心理疏导,逐渐为患者打开了心结,使患者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山东省第一例甲流重症患者是我参与抢救的,山东省第一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也是我主持救治的。他们最终都能顺利康复,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孙运波说,“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赢。”
  同样,在山大齐鲁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像“半个小时,衣服就湿透了;12个小时内只上一次厕所”这样的工作状态,在医护人员们看来已经成了常态。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为做好救治工作,他们成立了专家攻关组,组建了由医护骨干人员组成的治疗专班,在隔离区“零距离”救治患者。同时,每日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会诊,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制定科学救治方案。
  而好消息也频频传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首例感染病人目前体温正常、稳定,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正在顺利康复中。临沂大学张兴林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监督检验中心的注册检验。产品将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鉴别诊断,为疾病防控贡献力量。
  这个春节,对武汉而言,对中国而言,注定是特别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就是白衣战士。他们逆风前行,给家人留下了背影,为病人带去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