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铺就育人路

本报记者 于晓斌 通讯员 包勤


  郑成霞,1998年参加工作,在三尺讲台上站了21年,做了19年班主任,2012年经过公开考选进入五莲县实验学校。7年来,她的绩效考核和师德考核年年优秀,班级工作家长满意率每年都是100%。她先后被评为“五莲县优秀教师”“五莲县优秀班主任”“五莲县学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日照市少先队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全国首届“和谐杯”中小学主题班会特等奖,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学生眼中的她:像妈妈一样
  在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郑成霞认识最深的一点就是,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关键在于有一颗心——爱学生的心。从内心深处爱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体贴和关怀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郑成霞对学生始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待学生就像母亲对待儿女一样。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她就立下了誓言:“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一定竭尽全力照顾他们,教他们成人成才。”这份爱如同山涧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她的办公室成为学生们的心理驿站,她的电话是家长们的咨询求助热线。不知多少次,她为生病的学生端水喂药,上门补课;不知多少回,她和犯了错误的学生促膝谈心,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不知多少次,她为自卑的学生擦去脸上的泪痕,让他们重新扬起希望的风帆。
  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郑成霞真正体会到了,也做到了。
  郑成霞所带班里有个叫周强(化名)的男孩,因为妈妈生了妹妹,认为妹妹夺走了妈妈对他的爱,性格一下子“叛逆”起来,变得怪异、粗野、蛮横,对老师、同学冷若冰霜;课堂上小动作不断,老师和同学们被他扰得不得安宁;课后不做作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他妈妈很着急,却不知所措,为此伤透了脑筋。郑成霞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主动找他谈心:“在你很小的时候,妈妈像照顾妹妹一样照顾过你。现在,你长大了,还做了哥哥,应该学会独立,还要学会担当,你要帮助妈妈照顾妹妹,因为你们是一家人。回家以后,你要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妈妈知道你非常爱她。你做过的每件事,妈妈都会感动。”同时,郑成霞还向周强谈了妈妈的期望和老师对他寄予的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周强逐渐消除了逆反心理,课堂上开始主动回答问题,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了。回家后,当看到妈妈忙家务时,他主动提出照看妹妹。周强从妈妈温暖的笑容中体会到了妈妈对他那份不变的爱,也从同学和老师脸上流露出的满意神情中体会到了班集体的温暖。有时,周强一下课就拉着郑成霞的手问东问西,说说知心话,不由自主地称呼郑成霞为“妈妈”。
家长眼中的她:待孩子比家长还用心
  2016年,有个叫陈晓的孩子,家里在县城买了房子,为就学方便,三年级下学期一开学便由乡镇转学到郑成霞的班里。陈晓的爸爸一直担心:孩子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会不会不适应?但一个星期后,陈晓的爸爸彻底打消了心中的顾虑。他说:“郑老师教育孩子真有办法!孩子只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和班里的同学熟络起来。郑老师还针对城乡教师教学方法不同的实际,和我们一起研究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郑老师从来不会因为孩子调皮或表现不好就另眼看待,她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
  学生情绪上的微小变化,郑成霞都会及时发现,并且和他们沟通,和家长交流。学生每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尤其是在学校里的“最美瞬间”,她都会拍照片发到班级微信群里。每天,陈晓的爸爸都会接送孩子上下学,而无论多早送孩子到校,郑成霞都已经在教室等候。“我喜欢每天早上在教室等着学生来,不喜欢让学生等我。”郑成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郑成霞认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家庭应是“校外之校”,最理想的教学是学校和家庭共同教学。她非常擅长做学生家长的工作。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家长大多数为“80后”,工作比较忙碌,她便通过家访、家长开放周、家长会等多种形式,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希望每名学生在爱的陪伴下快乐成长。在班级家长会上,郑成霞对家长说:“大家今天坐在一起,不只有老师,也不只有家长,还有可爱的孩子们。我们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需要大家一起用爱和包容来经营。”这些年,在郑成霞的班级里,即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所有家长也能以最大的诚意心平气和地坐下沟通,未发生一起纠缠事件。
  因为家距离学校较远,郑成霞几乎每天都早早出门。7点半之前,她已经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迎接学生们的到来。每天中午,她在教室陪学生们一起午休。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后,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忙不能准时接孩子,郑成霞都会留下,看着学生们写作业。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她才下班。现在已读八年级的儿子开玩笑地对郑成霞说:“妈妈是学生的妈妈,不是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