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名学生都能“出彩”

本报通讯员 张峰林
  “现在,我陪孩子的时间多了,看手机的时间少了;出的汗多了,喝的酒少了;精气神儿提高了,高血压降低了。这‘两多两少’‘一高一低’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也增进了我与孩子的感情。”家住莱西市水集街道的时先生对记者说。
  这种变化缘于一份文件。2018年11月初,青岛市印发《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十个一”包括学会一项体育技能、掌握一项艺术才能、精读一本书、记好一篇日记(周记)、参加一次劳动、演唱一支歌曲、诵读一首诗词、进行一次演讲、参加一次研学、参与一次志愿服务。
  对文件要求,时先生刚开始很不理解,认为“学校管得太宽了”。但不理解归不理解,与大多数家长一样,时先生在不情愿中与孩子一起坚持下来,并发生了上述可喜的变化。
  “推行‘十个一’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当前教育‘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状。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找兴趣、找出路,家长也能尽早发现孩子的特长和喜好,让他们学习更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习,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长,都能‘出彩’。”莱西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体局局长、党组书记李中禹说。
  “今有9号菜园进行公开拍卖。拍卖时间:2019年4月22日。拍卖地点:教学楼前。请同学们积极报名参与。报名地点:少先队大队活动室……”这是青岛九联小学少先大队发出的蔬菜拍卖公告。整个拍卖会是一个项目探究式学习案例,每个环节都由学生和教师一起查阅资料、拟定流程完成。学校种植园里种出了大片绿油油的油菜,师生共同评出了“油菜王”。于是,这一届校园古诗词朗诵争霸赛就成了“油菜王”的争夺赛,谁获得了冠军,就将“油菜王”作为奖品发给他。对此,学生们热情高涨,兴致盎然。
  据了解,莱西市8个乡镇35所农村学校因地制宜,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整合德育与教学活动,开发了田园劳动、田园数学、田园语文、田园科学、田园美术等一系列乡土田园课程,构建了以课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校园课程体系,将教育活动课程化,打造了一批校本课程特色“品牌”。学校有特色、课程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成为莱西市追求的办学目标。
  济南路中学虽然是一所刚成立的学校,但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并不逊色于其他学校的学生。这得益于该校开设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学校自“十个一”活动开展以来,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方向,每学期坚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创建了手风琴、小提琴、古筝、竖笛、素描、国画、舞蹈等20多个兴趣小组,让每名学生都有一门“绝活儿”。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的成长有了更多可能。
  在落实研学方面,莱西市教体局依托“一馆六区” 7处重点红色教育基地,将红色精神作为德育第二课堂延伸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居旧址等场馆,不断深化实践活动,力求做到德育生活化、系列化、阵地化。
  在望城学区,记者看到,教师们正在为下个月的各种活动安排忙碌着。据望城中心中学党总支书记夏照杰介绍,作为全市“学区制”改革的先锋,他们充分挖掘望城独特的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如:依托望城青少年实践基地开设了“传统书画与现代创客”实践课程;依托莱西市烈士陵园开设了“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德育课程……学区全域规划、系统设计,使校本课程涵盖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探究、德育四大类。实践基地创客空间负责人解振东介绍说,学区依托实践基地通过分散走教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日常教学与活动促进相结合、学区开发与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学校课程实施,较好地践行了上级有关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要求。
  结合区域课程资源特点,莱西市先后建立了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36处,探索“基地+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在对基层单位的办学质量考核评价中,明确规定将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选内容,每学年必须严格按要求开展活动。
  日前,全市中小学生“十个一”优秀成果展示活动在莱西市职教中心体育场举行。来自水集中心小学和青岛九联小学等16所学校的学生们表演了民乐、啦啦操、篮球操、武术、大合唱等节目,展示了各学校“十个一”行动的亮点。学生们在表演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阳光自信,绽放青春,展示自我,竞相“出彩”。
  整场展示活动表现了学校在“出彩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全面落实青岛市教育局“十个一”项目计划的累累硕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快乐发展,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校园始终充满阳光朝气和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