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滋有味”到入脑入心
发布日期:2019-05-2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535次
本报通讯员 李栋 岳道刚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那么,淄博市周村区各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如何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师资充足,思政教学氛围浓厚
记者了解到,周村区的思政课教师配备相对充足。中小学阶段现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39人,其中37人为长期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专职教师;高中阶段,区实验中学有思政课教师15名,淄博六中有思政课教师22名。这为全区思政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目前,思政课在中小学阶段所用教材为《道德与法治》,到高中阶段换为《思想政治》。课程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法律意识、基本国情等多个方面进行设置,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在课时安排方面,小学一至四年级每周3个课时,五年级每周2个课时;初中阶段每周2个课时;高中阶段,区实验中学高一每周2课时、高二高三每周4课时,淄博六中高一高二每周2课时、高三每周4课时。
记者获悉,根据《淄博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意见》,该区自2015年起取消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纸笔考试,到今年已有4年时间。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取消了纸笔考试,但并不意味着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减弱了。
“脱离应试目标,各学校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日常情景式教学、主题活动教学等多种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们也能更加直观地体验到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真正在实践中培养道德品行、塑造价值观念、增进爱国情怀。”周村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朱秀红告诉记者,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塑造的关键时期,一系列实际活动的开展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形式多样,立德树人春风化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为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水平,该区各学校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以及进行教学研讨等活动,将课堂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师资力量上有保障,在课程内容上下功夫。该区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校园文明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日常的校园文化和学校活动中。“立德树人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目标遵循,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正阳文化行’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就是想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感知文明、践行文明。”正阳路小学校长李强告诉记者。
重视教育引导,更注重社会实践。该区各学校不仅注重用课堂教学和学校文明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积极开展各类研学活动,把思政课课堂搬到历史展览馆、党史国史教育馆等,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引领学生走上街头做志愿者,走进田间地头探访农业生产。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践行中感悟,进而陶冶性情、培养品性。
行读感知,铸魂育人夯实信念
无论是内容充实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德育文化,还是注重实践的研学旅行,在该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早已幻化成学生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行动。“您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明
的体会如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来到凤鸣小学门口,对前来接孩子的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随机采访。“以前,我们总会开玩笑地把教育人说成上思想政治课。其实,从小就得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就像小树需要培育一样。懂文明、守规矩、爱国,这是最基本的教育,也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孩子做人。”一名家长率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感觉,现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成果是越来越好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看以前,小孩子们哪有现在这么懂礼貌?这些文明礼仪绝对不是装出来的,它就是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一名王姓家长说。“就是。我家孩子是独生子,上幼儿园那会儿还很自我。这不,孩子上了3年小学后,我明显感觉他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升了不少。每天早上起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奶奶问好,吃饭时也懂得礼让了。”另一名家长附和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校教育不仅明显提升了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最重要的是点燃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我很喜欢研学旅行。走进红色旅游景点,我会立马想起那些革命先烈。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会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周村二中学生王晓冉告诉记者。如今,在周村区,思政课通过各种途径和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们坚定了理想信念。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