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胡乐彪 通讯员 张令文
  2010年以来,枣庄市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目前,五区一市全部建立了信息中心,并接入了枣庄教育城域网;93%的中小学实现了10兆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79%的教室达到了多媒体标准;建成了40个自动录播教室,创建了48所信息化校园示范校,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网络平台”缩短时空距离
   以前,像“微课”、“在线备课”、“空中课堂”这类名词,大多数枣庄市中小学教师很陌生。如今,这些已成为挂在枣庄教师嘴边的常用词。
    2011年,该市提出依托教育城域网,建设集政务办公电子化、教研网络化、资源建设系统化、备课教学数字化、家校沟通信息化、学生学习实时化于一体的平台体系。
  经过几年努力,该市在线备授课系统和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已初步建成,实现了市、区(市)、学校三级管理和使用。
    “现在,我只要登录备授课平台,轻轻动一下鼠标,不仅可以查看全市的优秀微课作品,而且还能与同事进行网上交流,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在台儿庄区邳庄镇明德小学,孙黎明老师尝试枣庄市在线备授课系统后,发出如此感慨。
  现在,枣庄市所有教师都可实名登录系统进行资源的汇聚和使用。
    在刚刚结束的枣庄市中小学微课大赛中,在线备授课平台对提交申报、形式审核、网上投票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支持,共有6000多人次下载安装系统,1000多名教师上传了微课作品。
    “微课大赛的成功举办,充分证明了这一平台的优势和必要性。”枣庄市电教馆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正在进一步论证平台建设的规划方案,计划分步建设满足全市所有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在线教学、学习、交流、分析的平台,尽快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优秀教案“变身”网络资源
  如果说网络的畅通和平台的构建,为班班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那么,将优秀教案转化成网络教育资源,较好地实现共享,则是枣庄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举措。
  自2012年8月始,该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以“研课标、钻教材、磨教法”为主题的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两年后,该局从全市中小学36个学科中,遴选出18228个优秀教学案。
  “这些教案,凝聚着老师们的智慧,对其他教师的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性。”枣庄市教育局局长张磊说。在继续做好优秀教学案的评选、优化和提升工作的同时,他们着力推动优秀教学案向优秀课件和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转化,实现教案的共用、共享。
  今年初,枣庄市在全市征集、评选课时PPT等视频资源和启发式、探究性导学活动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优秀教案向课堂实录及配套课件、微课等网络教育资源的转化工作,让教师使用及学生自主、交互学习成为可能。
  目前,近2万个优秀教案已全部实现共享,大大方便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峄城区古邵镇曹庄中学是最为偏远的学校之一。优秀教案共享后,该校教师轻轻一触鼠标,便能够学习名师的教学设计。“在备课时,我只要做些简单的整合,就可让课堂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对此,孙启武老师深有体会。
“云录播”平台扩大资源覆盖范围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咱们一起来唱《大树妈妈》这首歌……”在薛城区前西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正在通过大屏幕上音乐课。而这,仅仅是枣庄市“云录播”平台使同步课堂得以实现,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探索的一个缩影。
  2013年,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特别是音体美和英语教师紧缺问题,薛城区筹措资金600余万元,筹建起“云录播”系统,完成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实现了宽带光缆校校通。
  不仅如此,“云录播”平台还为网络教研插上双翼。一位老师讲课,同学科老师在不同地点可以同时观摩,较之以前从几十里外赶到同一间教室听课,节省的不只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更加宝贵的时间。
   这是该市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均衡城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项有力举措。
推动教师触网、用网、研网
  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其最终目的是调动广大教师的使用热情,更好地辅助日常的教育教学。
  然而,现实问题是,学校接入了宽带,终端也进班了,许多教师不会用、不愿用。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很难学会操作,也懒得去学,造成这些设备成了摆设。
    针对这一现象,该市组织了Office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培训,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全市教师进行微课程建设和应用培训。同时,还举办了多期中小学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引导和推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动触网、用网、研网,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作用。2013年,该市利用寒暑假期开展了3轮全员培训。
    从最初的不会用和不愿用,到渐渐转变为爱学和爱用,教师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不断高涨。老教师也参与其中,对电子备课、信息化教学运用得日益娴熟。
    截至目前,在枣庄市3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中,有3000人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成为信息技术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