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错吗?
发布日期:2009-02-05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634次
尚海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前的一些教育细节比照新课改理念,被改变或者废止了。但有些被改变或者废止的教育细节却值得商榷,比如修改符号“×”是不是就应该被消灭呢?
“√”、“×”是我们判定一个题目对错与否的符号,然而在有些学校,“√”依旧使用,“×”变成了“?”,或对错误干脆不做任何标记,意为不打“√”的题目就表示学生做错了。问及初衷,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败感,而变成“?”是在用一种交流的姿态和学生对话,极其温和地告诉学生:“你看一看,这道题目是不是存在错误?”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减轻学生的挫败感,这样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是变“×”为“?”的做法就非常合适吗?
分清对与错是对每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对错之间可谓泾渭分明。答案正确打“√”,不正确打“×”,如此朴素的道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认可和接受的。做错了题目却不打“×”或干脆不做标记,难道在对与错之间还存在第三种情况?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要端正学习态度,这种明显带有自欺欺人意味的行为其价值何在?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你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但必须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心是构筑社会的基石,也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你做错了题目,老师理所当然地要划上“×”,这既是一种提醒,也是对你自己的一种反馈。因为你的粗心、不认真或其他原因而导致题目做错,得到一个“×”是天经地义的。看到“×”,学生需要做的是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寻找出错原因,而不应该是害怕看见自己的错误,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
其实,“×”也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它的负面效应被有些人想当然地片面夸大了。“×”真会对学生的心理有莫大的刺激和伤害吗?笔者曾经在班内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老师用“√”、“×”来评定自己的作业。“×”并没有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伤疤”,在他们眼里,不过仅仅是一个“×”,只是告诉他们题目做错了而已。如果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有极强的挫败感,那么很难想象这个孩子的心理还能够承受什么?难道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吗?有时,我们教育工作者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一厢情愿地用成人的思维去想象学生,认为“这样做学生应该会感到快乐”、“学生应该会喜欢”。学生喜欢“新鲜”,变“×”为“?”可能暂时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久而久之呢?显然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单单为了满足学生的新鲜感,我们要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重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人。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不能仅把目光放在标新立异上,更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效果和短期效应上,而是要仔细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的内在规律,用先进的理念去支撑变革,让每一处变化都能为我们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它更趋完美。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