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六项措施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发布日期:2008-12-09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397次
本报讯(记者 程斌)近年来,威海市按照“公平、优质、协调、均衡”的指导思想,以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为重点,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的,采取六项措施,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统筹。义务教育建立完善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县、镇两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加大了县级政府对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建设、布局调整、教职工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统筹,确定了镇级政府在筹措教育经费、分担中小学公用经费、改造和维修中小学校舍等方面的责任。农村中小学的基建、教师、经费等实行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教育教学业务由镇中心学校校长直接负责。教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理顺,推进了县级政府对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的统筹,特别是在经费和建设方面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保证。
健全投入机制,强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及书本费,实现了预算内公用经费县级统筹。2007年全市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360元和551元。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基本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单独列项,并按规定设立了“工资资金专户”,教师每月在定点银行凭卡领取工资。
优化学校布局,重点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针对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生数量大幅减少的实际,该市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农村中小学。全市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平均每个镇保留2所小学、1.2所初中。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2007年,市政府确立了提高办学水平的规范化建设、食暖行、教学仪器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等“四大工程”,把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作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工作。截至今年10月底,该市农村市级规范化学校建成率由原来的77%提高到85%,农村中学、小学“校校通”建成率分别达到100%、88%。
加大培训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威海市及各市区财政每年都在预算中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通过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改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市、市区、学校三级教师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村教师网络培训、网络研修,有效解决了农村教师在培训时间、交通和住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县域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将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研究室、教学仪器站、电化教育馆进行实质性整合,实现“研、训、教”一体化发展,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了坚实保障。
推进城乡交流,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中心校模式、学区制模式、伙伴校模式等开放的城乡教师发展合作机制,全市每1所城区学校普遍与2所农村学校共建一个学区,成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开展“中心教研组”活动,达到“同研一节课,同上一节课”的目的。全市100多所农村中小学与城区优质学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不断健全城乡学校领导干部挂职、优秀教师支教任教制度,采取师徒结对、巡回讲学、送教下乡、进城取经等方式,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把初中、小学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高级教师职务聘任的必要条件。
推进援教助学,全力帮扶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为改善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该市开展了100个市直部门和46个市属企业对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进行“一对一”帮扶活动,有力促进了薄弱学校的快速发展。为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了覆盖大中小学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年资助困难学生4.5万人。积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对符合政策的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免收借读费、免杂费、就近入学等方面实行同等待遇。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