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再能见家访?

本报记者 胡乐彪
    日前,某校组织的一项关于教师家访的问卷调查显示:98%以上的教师没有做过家访,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没有经历过家访。这说明,作为家校沟通重要传统方式之一的家访,时至今日,已让人难觅踪影,变得陌生起来。
  “我的孩子今年都上小学三年级了,至今没一个教师登门家访。”一位王姓家长告诉记者,如果想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都是自己主动去找教师或打电话询问。而孩子在家是否能按时做作业、情绪是否稳定、是否听话等,教师也很少过问,即使关心,往往也是通过电话、网络来交流。
  有不少家长对此心存疑虑:是信息时代抛弃了家访这一传统做法,还是教师丢掉了家访的传统?
  小张是某校五年级学生,性格有点内向,平时在家很听话,作业也能认真及时完成。但老师电话里说他在学校的表现却是另一番情景:上课情绪不稳定,有时不能专心听讲,对老师的提问也不积极回答,常常完不成作业。
  孩子家校表现不一,让家长着急。“对此,班主任刘老师只是打过几次电话,让我们好好同孩子谈谈。我们多么渴望老师能来家中,坐下来与我们共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可是……”说到这里,家长王女士停了下来,不难看出,她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小时候习以为常的家访,现在看来就像天上的星星——遥不可及。”学生家长王伟对记者说,老师从没主动联系他谈谈孩子的情况。
  学生小刘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在家跟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关于孩子在校的表现,年迈的祖父母更加渴望老师能亲自跟他们说说。
  采访中,有家长认为,老师与家长通过电话、网络互通信息的做法,让人感到冷漠,不能让双方很好地沟通,更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班级人数过多,教师负担过重,是导致教师不能像从前那样深入学生家庭访问的主要原因。
  某小学冯老师对记者说:“有些城区学校一个班六七十人,学生家庭分散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范围太大。而我们要备课、上课、参加教研活动、批改作业,剩下的能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那种耗时、费心的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已不能适应当前快节奏的生活。”
  也有教师认为,现在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都不错,家里既有电话、手机,也有电脑。如果学生、家长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与他们互动交流,效果丝毫不比传统家访差。
  “作为教师,新形势下仍要坚持家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应只局限于学校,而应该走进家庭、社区,掌握他们的社会化表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山东省2006年度十大创新班主任、枣庄师范附属小学教师于伟利说,是家访拉近了自己与学生、与家长的距离,任何形式的交流都不能替代家访的作用。于伟利还向记者陈述了家访的好处:一是通过家访,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乎自己,关心自己,进而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二是通过家访,可以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更好地“因人施教”。同时,还可以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让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更及时、有效。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老师常来家里走一走,面对面、平等地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尽管现代化通讯工具很便捷,但什么样的通讯工具都不如面对面地交流真实。”齐鲁名师、枣庄十五中西校教导主任张华清认为,传统家访的功效很难替代,特别是对那些留守孩子和单亲家庭的孩子而言,意义非常重要。因此,教师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尽可能地深入学生家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