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实施远程教育农企对接工程
发布日期:2008-10-31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753次
本报讯(通讯员 翟成新 张少杰 刘希柱)国庆节期间,对于阳信县河流镇耿斗子村党支部书记唐福星来说,可真是个“黄金周”。他带领全村54户人家养的牛到了集中出栏的日子,短短几天时间,就有近百万元的收入进了群众的腰包。老唐风趣地说:“现在,俺村牛比人多,户均5头牛,户均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唐金泉家出栏的最多,收入最高。”他告诉记者,这是阳信县积极探索“学、用”工作新思路,开展远程教育农企对接工程的结果。
据了解,阳信县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实施了远程教育农企对接工程。该县发挥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优势,一头连接涉农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农村农户,推动优势产业崛起,拉动农村农户致富,增强基层组织活力,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决策,选准农企对接结合点。阳信是全国畜牧百强县,是全国优良畜种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及山东地方良种鲁北白山羊、洼地绵羊的主产区。老百姓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和丰富的饲养经验,回族群众也形成了购销牛羊和进行深加工的产业链。以刘庙村为主的回民群众历来有养殖、运销肉牛的习惯,常年有5000多名运销大军活跃在省内外肉牛交易市场,运销范围涉及全国各地,形成了买全国牛、卖全国牛的庞大体系。目前,全县大牲畜存栏量25万头,年肉类总产12万吨,年肉牛流通量80万头、皮革流通量1800万张。但是传统的养殖模式制约了肉牛养殖行业的发展。如何养好牛,如何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牛,如何养附加值高的肉牛,成为困扰农民发家致富的难题。阳信县决定把畜牧龙头企业作为对接农村农户的结合点,利用远程教育优势,搭建桥梁,推动产业链向农村延伸,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户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调查研究,制定农企对接新方法。阳信县本着充分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和群众自主选择权、不搞行政命令和硬性要求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制作了3套调查问卷,分别从农户、畜牧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等不同层面做好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工作,听取意见,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下步工作打好基础,做到有的放矢。在调查摸底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首先在每个乡镇确定二至三个肉牛养殖发展潜力较大的村作为试点村,将每月15日和25日确定为肉牛养殖户学习收看远程教育节目的集中日。定期邀请畜牧专家到现场进行实地教学辅导,邀请畜牧龙头企业负责人与养殖户面对面交流,推广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同时,远程办制作肉牛养殖方面的视频课件,加大对养殖户的市场引导、技术培训等工作,使更多的群众和村依靠远程教育这个舞台和载体,获得养牛致富的信息,促进增产增收。
明确分工,确保农企对接健康发展。在实施远程教育农企对接工程中,本着“细致分工、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加强监督、统筹协调、合作共赢”的原则,确保将工作落到实处,使工作不走样,真正把事关群众利益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省龙头企业鑫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等畜牧企业对具有一定养殖经验、信誉度高的农户采取赊养的方式,把架子牛提供给农户饲养,育肥后按照当时市场价格返销给公司;对资金不足的养殖户,公司给予贷款担保,帮助农户壮大养殖规模,走出了一条一方出钱、一方出力,一方养牛、一方运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化新路子。崔家池村是一个与刘庙邻近的汉民村,有200多户人家,其中三分之一从回民村赊养了肉牛,去年出栏活牛800头,全村人均增收1500元。翟王镇魏家村有206户人家,家家户户养牛,肉牛存栏量达2500头,成为远近闻名的肉牛养殖专业村。现在全县有规模以上畜牧企业12家,其中以鑫源清真肉类、广富清真肉类和亿利源清真肉类等公司为代表的清真肉类公司引领了阳信县的畜牧产业化发展。鑫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通过实施远程教育农企对接工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日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由原来的日屠宰90头增加到现在的120头,增幅达33%。
目前,阳信县正积极扩大农企对接的结合点,向鸭梨、蔬菜、特色养殖等方面发展,使更多的企业参与,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