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创造的快乐

本报记者 贾延芳
  300多项国家专利,600多件实物创新产品,7000多份科技创新设计,近7000名学生参与其中。这组数字来自济南市历城二中首届科技创新节。在一所面临着高考升学压力的高中学校,是什么让学生们对科技创新如此着迷?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这所学校。
打破发明创造的“禁区”
  说起科技创新,多数人都认为那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一般人想整也整不明白。在一所高中学校,让学生搞科技创新,选准突破点非常重要。历城二中的突破点是一门新课程——科技创新课。2008年3月,历城二中的课程表里首次出现“科技创新课”,每周两节,聘请山东省发明协会的副会长郭明泉老师担任首席教师,地点设在阶梯教室,六个班上大合堂。
  第一节课的效果出奇的好,高月峰老师仍记忆犹新:“郭老师运用很多图片,深入浅出,引导孩子们把深不可测的发明创造拉进生活中来,学生们很感兴趣。整节课学生们专心极了,惊愕、兴奋,思维一直在随着郭老师走。”
  几节课下来,学生的思想在慢慢发生变化,发明创造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掀开,原来发明创造人人可为,处处可做,直白一点,就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发明层次有高有低,基于实际,学校应侧重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用小发明。
  小课程转变大观念。学校趁热打铁,采取多种措施创设科技创新大氛围,给科技创新工作大开绿灯。先是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科技创新作品展示室,提供政策、师资、资金支持;然后开展生活难题征集,并将征集结果反馈给学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设计申报,对提交的各种“生活难题新创意”进行评比筛选,每两周评选一次发明之星,校内电视台开设“发明秀”栏目,让学校的小小发明家成为“校园明星”。学校的科技创新氛围一下子浓厚起来,“创新”成为历城二中最流行的词汇。
“我们的小发明”
  当魏来同学把“吸盘圆规”放到数学老师面前的时候,着实让老师惊讶。问及魏来同学的设计初衷,他告诉记者,看到上课时圆规针在黑板上划来划去,他就想用吸盘代替圆规针,既安全,又美观,还实用。没想到做出来后受到大家一致称赞。
  高二(2)班曹海洋同学则赋予自己的发明更多的乐趣。“洗衣健身器”,没听说过吧?用滚筒、波轮、支架、手摇柄制作出一台“洗衣健身器”,融洗衣、健身于一体,一举获得国家专利。曹海洋很乐观:“我想,我这项发明一定会受大学生的追捧,他们最不愿意洗衣服了。”
  “花椒采摘器”则源于学校司机的生活难题。司机家住南部山区,每年夏天都苦于大片花椒的收摘,扎得手上、胳膊上到处是伤。学生们开动脑筋,利用杠杆原理,加长臂端,制作了“花椒采摘器”,司机师傅用后直夸好用。
  两面开的窗户、能计数的邮箱、带电灯的螺丝刀、能变被子的羽绒服、可滚动的书架……每一件小发明的出炉,都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自信和幸福,他们尽情享受着创造的快乐。
“疯狂”的家长团
  “创新教育不但没有耽误孩子学习,反而大大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质。每一件创新产品、创意设计都带给孩子莫大的信心和鼓舞,孩子很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效率意识大大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现在,我们家长都经常联系,抱成团一齐支持孩子搞创新。”张明家长的一席话道出很多家长的心声。
  张明(化名)是历城二中高二的一名学生,原来成绩排在班里后20名左右,当初他提出要搞创新,家长甚是担心。随着活动的深入展开,孩子身上产生的一系列变化让家长深感欣慰,学习主动性强了,精神面貌不一样了。孩子重树信心,家长也终于找到教育孩子的突破口。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高三(20)班的赵帅同学向灾区小朋友捐赠了1000件多功能雨衣书包,成为大家热捧的“爱心明星”。赵帅告诉记者:“爸爸妈妈非常支持我搞创新,全家老少三代齐上阵,连爷爷都帮助我联系工厂。”
  在历城二中首届科技创新节上,创新型家长奖的设立吸引了很多“疯狂”的家长,原本要求每班出一名家长参与现场设计与创造,事实上,好几个班级都来了五六名家长。分管创新教育工作的李矿水副校长说:“家长们的热情远远超乎我们想象,效果出奇的好。”
  参与科技活动,体验创造快乐。历城二中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在今年“尚德杯”第二届全国创意大赛中,该校两支代表队获得团体金奖,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型学校”,校长李新生被评为“全国创新型校长”,并有三名学生获得个人一等奖,七人获得个人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