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训中思考 在思考中创新

本报记者 李长海
  2008年暑期对禹城市教育干部、教师来说是不寻常的。在深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禹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规划,要求教育系统必须抓住暑期有利时机,围绕发展大教育,开展大培训。禹城市教育局在下发到各中小学的暑假通知中明确规定:学生放假,教师开学。关于“教师开学”,禹城市教育局姜成华局长做了这样的阐释: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素质干部和教师”,只有引导干部和教师在思考中前进,做有思想的教育者,因时而化,才能有效地去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真谛,用新理念指导新实践。“学生放假,教师开学”,是在表明素质教育形势下禹城教育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全面提高教育干部和教师素质的决心,其实质是在合理安排教师休假的同时,集中时间,让干部和教师集中学习,探索素质教育新理论,交流学校管理新举措,确立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途径。
培训基本情况
  按照“务实与效率”的原则,禹城市教育局制定了《2008年暑期教育系统系列培训工作实施方案》,采取“一次开学,分类培训”的方式,利用暑假中期25天时间,开展教育局机关干部、基层教育干部、高中教师、初中骨干教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新任教师、班主任、校产管理员、文字材料员、幼儿教师10个项目的培训,参训人员共计2400人,教育干部参训率达100%,专任教师培训率达50%以上。10个项目培训组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工作规程,科学安排培训的时间和内容。每项培训结束后都对学员进行检测,检查学员的培训笔记、撰写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性文章。整个培训过程中,全体学员上交学习心得体会1万多篇、研究性文章300多篇。
  由于培训安排在暑期,为保证培训质量,禹城市教育局对参训学员的生活以及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做了周密的部署。首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针对全市教育存在的亟待提高和改进的共性问题,确定了现代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素养、学校发展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与设计、教育督导与评价、学校管理理论、班级管理优化、学科教学常规、文秘材料写作、校产管理和消防安全、国防教育等近20个培训专题。全体参训学员根据自己的业务工作需要,选择不同的专题参加培训。第二,提高培训的层次。按照“市级培训,省级水平”的预设目标,邀请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作了题为《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报告;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作了题为《学校发展理论框架》的报告;原山东教育社总编辑陶继新先生作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和《打点幸福人生》的报告;寿光市世纪中学郑立平老师就班级管理问题作了专题报告。第三,提高培训的效率。在所有培训项目中培训时间长的有10多天,短的只有5天。但是禹城在培训的组织中充分发挥效率原则,适合集中培训的专题。如张志勇副厅长、孟繁华教授、陶继新先生的报告,就通过视频,开放一个报告厅、两个会议室、两个阶梯教室、12个多媒体教室,让全体学员集中学习;专业性强的专题培训则由各项目组自行组织。这样既有效地利用了培训时间,又能保持学员参与的激情。而且培训中穿插进行的军事训练、升旗仪式现场演示、消防应急演练、国防知识讲座等内容,由于形式新颖,也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参与积极性。许多学员都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这次集中大培训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次难得机遇。通过培训,自己对素质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新的教育生活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培训工作达到了预定的让全体教育干部教师“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改善作风、提高能力”的目的。
在培训中思考
  通过培训,全体教育干部教师学到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理念,掌握了新方法,培养了新能力,锻造了新作风,树立了新形象,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新思考。
  姜成华局长在开班仪式上明确培训的指导思想是:在深入研究素质教育本质、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交流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全体教育干部教师在观念的层面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实践的层面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全体学员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在与专家的沟通中,在激烈的讨论中,解疑释惑,反思工作中的得失,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
  莒镇教办主任高传平在讨论时,谈了自己对素质教育的思考:“通过听张志勇副厅长的报告,我澄清了对素质教育的模糊认识。抓《规范》不是走形式,而是在让学校形成良好习惯;实施素质教育不能谈‘分’色变,教学质量仍是关键。但抓质量的方法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我们必须摈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要探索把时间、健康、能力还给学生的有效途径,切实让学生在享受学习中幸福成长。”
  新教师高媛在心得中写下了自己的培训感受:“以前,我自以为当教师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了专家的讲座,特别是陶继新先生讲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事例,我激动不已。教师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职业,我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职业观,倾注爱心和责任心,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和业务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朝着这一目标奋勇前进。”
  石屯小学李堂春校长结合培训所思在干部培训班上作了题为《创建精神家园》的经验交流报告。他在交流中说:“把学校建成师生的精神家园,核心是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并把它作为激励师生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全面发展、成人成才的催化剂、发动机和助推器。校长的工作就是去探索、总结、发展这种有本校特色的文化。”
  综合高中吕正强校长就育人问题说道:“现代意义上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应该是主动发展的人,就是尊重学生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引导他们在这些方面更上一层楼;应该是终身发展的人,就是引导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永不落伍。”
  听报告、远程研修、经验交流、现场演示、看录像、分组讨论等灵活的培训方式,极大激发了学员的参训热情。激烈地争论、倾心地交流、静静地思考,逐渐形成统一的认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家庭、学生的期望,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的理想教育;就是要把学校办成有特色,让学生常欢乐、常惊喜,主动探索,健康成长的地方;就是要把教师引导到享受职业幸福,享受人生幸福,享受追求与成功的道路上来。
  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测。姜成华局长亲自为参训的180名教育干部出了一份测试题,内容一是要求列出培训过程中的大小知识点110个,旨在对培训的脉络进行精心梳理,使全体教育干部对培训作一次线性回顾,以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二是对“学校发展的传统要素和关键要素、当前禹城农村中小学教师状况和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三个命题进行分析,通过联系工作实际,把全体教育干部在培训中的思考,引入更深更具体的层次。
在思考中创新
  “集中培训是一次集体的反思、集体的升华,它的真正指向是为禹城教育发展定位,为新学年的工作奠基,通过在培训中思考,实现在思考中创新。”结业仪式上,姜成华局长又给全体沉于思考中的教育干部、教师以新的启迪,引导大家把培训中勤于思考的精神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创新工作思路。
  首先进一步丰富了“三三四”禹城教育发展模式的内涵。一是夯实“三基”。即深入基层:积极开展教育干部深入课堂活动;积极开展“三民”(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走访活动。强化基础: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和内部设施配备。大练基本功: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加强干部、教师的业务基本功训练。二是突出“三化”。即人本化管理: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大力推行教代会制度;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情感带动,事业鼓动,机制调动,待遇推动,目标激励,文化引领”的学校管理理念。特色化发展: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立足实际,审视自身,走“特色兴教,特色兴校”之路,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进步。精细化考核:健全业务考核机制,体现公平性;健全工作激励机制,激发积极性;健全督导评估机制,提高导向性;健全系统监督机制,增强透明性。三是构筑“四大亮点”。即办学效益显著:建设和谐教育,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建设平安教育,提高依法治教水平,积极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自护、自救培训,积极构建学校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均衡教育。结合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优化学校布局,加快薄弱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先进:不断完善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因素在内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使学校成为师生员工学习成长的乐园、工作生活的家园和身心愉悦的花园。教学质量突出: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深入研究素质教育形势下教与学的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实基础。社会形象良好:塑造“善于学习,不断思考,敬岗爱业,追求成功”的校长队伍;打造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群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争取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努力为教育发展创造和谐、宽松、优越的外部环境。
  第二,结合培训确立了新学年重点实施的“四项工程”。一是实施科研兴教工程。向教科研要质量,向课堂效率要质量。加强与上级教科研部门的联系,争取符合禹城教学情况和教师队伍现状的课题,在课题的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靠富有禹城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实施校园文化工程。校园文化是构成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最稳定、最有活力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引导各校深入研究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在“一切活动都是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完善硬件环境等有形文化,熏染师生的言行;完善管理方式、校风、学风等无形文化,使之渗透师生的精神世界。三是实施书香校园工程。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读书史。引导教师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经典文献,在与时代信息的碰撞中,与教育名家的神交中,加深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反思自己的成长轨迹,创新自己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增加自己的人文素养厚度。四是实施“三名”工程。开展“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评选活动,通过“三名”的评选,激发学校、校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三名”典型的带动,推动全市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本版组稿:禹城市记者站 本版摄影:宝民、士国)